【摘要】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基于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的目標和內容上的建議,內嵌于語文課程之中,滿足語文課程的一般特征及校本課程的靈活性,是學生閱讀課程校本化的產物。該課程積極整合文本資料、網絡資料等教學資料,契合學生學情、教學實情,從目標設定、內容選擇到實施與評價,形成系統(tǒng)的大閱讀課程體系。該課程力求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思維能力,成為真正的閱讀者,學會自主學習,從而實現(xiàn)精神、思想培養(yǎng)和終身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校本課程;學生閱讀素養(yǎng)
朝理學家朱熹曾寫下:“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彼浴鞍氘€方塘”和“源頭活水”來強調知識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需要不斷的學習、運用和探索,這樣才能使自己充滿活力。在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學生需要具備持續(xù)進行自我學習、改變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學會自我調整、解決問題等,擁有屬于自己的“半畝方塘”。
學生具備閱讀素養(yǎng),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完善自我和適應社會的基石。重視閱讀,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素養(yǎng)搭建廣闊的平臺,是校本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為學生的“半畝方塘”注入“源頭活水”的重要保證。
一、強基固本,建立學生閱讀資源庫,奠定課程基石
(一)明確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的根本依據(jù)
在尊重國家課程主導地位,發(fā)揮其功能的前提下,要重視區(qū)域特點、學生學情,釋放學校更多的教育空間,提供匹配的課程資源,繪制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課程圖譜。整本書閱讀作為學習任務群之一,是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參考。
(二)建立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的基本框架
葉圣陶認為:“學校里課程的設置,通常根據(jù)三種價值:一種是實用價值,一種是訓練價值,還有一種是文化價值。”弗蘭克·富里迪也在《閱讀的力量:從蘇格拉底到推特》中指出,閱讀不僅可以充當一種強大的交流媒介或娛樂資源,而且打開了通向幾乎所有重要事物的知識之門。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著眼于全科閱讀,根據(jù)語文、數(shù)學、音樂、美術等不同學科中能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內容,將語文學科的文化、語言、思維、審美四個要素進行整合,從而達到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目標。該課程基本框架的建立一般包括以下三步。
首先,制訂課程目標。目標既包括讓學生在激發(fā)閱讀興趣和熱情的基礎上拓寬閱讀視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多元解讀文本的意義、掌握具體的閱讀策略(其中:閱讀視野的拓寬、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依靠長期的閱讀實踐來進行;而文本意義的解讀、閱讀策略的掌握需要依靠具體的、不同類型的閱讀訓練來進行),也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等綜合素養(yǎng)。
其次,確定課程內容及實施方法。這要求選好書,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閱讀水平選擇合適的書籍;規(guī)范課型,明確閱讀任務,定期輔導,提高學生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如個人閱讀、小組討論、圖書館閱讀沙龍等,充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最后,規(guī)范課程評價方式。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的評價不容易進行量化,因此可用主客觀評價結合、校內外評價交替的方式進行評價。其中:主觀評價可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方式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了解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的引導效果、家長的滿意度等;客觀評價可通過客觀的指標對學生的閱讀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如以一個學段、一個學期為周期進行監(jiān)測,測試學生的閱讀能力,組織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討論、評價和分享來展示自己基于閱讀的創(chuàng)作成果。
(三)通過選擇閱讀篇目完善閱讀體系
朱永新說:“把最美好的書籍給最美麗的童年?!毙W階段的閱讀教學以興趣為導向,要求保數(shù)量,同時嚴把質量關。在整本書閱讀課程建設的起步階段需要為學生選擇閱讀篇目,以此完善閱讀體系。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閱讀鏈接”等板塊用以一帶多的方式,精選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不同主題的優(yōu)質篇目,如:為識字量少的低年級學生選擇以繪本、童話故事為主的內容;為中年級學生選擇橋梁書,旨在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和閱讀理解能力;為高年級學生選擇人物傳記、經典小說等。
二、問道求法,豐富整本書閱讀策略,創(chuàng)新課程樣態(tài)
(一)立足學生發(fā)展,開發(fā)微課
教師在以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為目標的閱讀教學中,可利用20分鐘左右的微課進行簡短的導讀或交流。如教師可在微課中,按“背景激趣—方法點撥—獨立閱讀”的順序安排課堂內容,根據(jù)學情適時采用“線上錄課+線下授課”等教學方式,為學生指明閱讀的方向,提供充足的自由閱讀、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時間。
學生是課程內容的決定者[1]。在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中可以統(tǒng)編版教材為本,結合當?shù)剜l(xiāng)土文化、本校實際,開發(fā)不同學段的群文閱讀微課,鼓勵學生以泛讀、精讀等多種方式讀書。
(二)讓閱讀有跡可循,編寫閱讀手冊
為了在以素養(yǎng)為導向的閱讀課程中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實現(xiàn)教學相長、家校共育,學??砷_發(fā)校本讀物—閱讀手冊。閱讀手冊面向全體學生,需要教師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fā),推動學生進行深度的整本書閱讀。手冊可由閱讀策略、推薦書目、配套閱讀單、個性書單、關于閱讀篇目喜愛度的調查問卷、閱讀成果等部分組成。
所編寫的閱讀手冊在課上使用或在課后使用均可。手冊中可呈現(xiàn)預測、聯(lián)結、提問、推理、想象等閱讀策略。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教師可要求學生讀完《中國民間故事》后為喜歡的故事設計海報,讀完《城南舊事》后對書中人物進行不同角度的評價,并可為學生安排階段性的閱讀成果匯報、交流等任務。這樣,教師能讓學生在留下閱讀軌跡的同時逐漸體會到精讀的要義,為師生共讀、家長伴讀提供依據(jù)。
(三)拓展學習形式,開展閱讀活動
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閱讀內容和方式。理想的學生閱讀素養(yǎng)訓練需要讓學生在環(huán)境寬松、形式多元的情況下激發(fā)興趣。閱讀動機是進行閱讀活動的內部動因,閱讀興趣為學生的持續(xù)閱讀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內在條件[2]。
作家進校園、校園讀書節(jié)、跳蚤書市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如邀請作家在講座中分享他們的寫作經驗,讓學生在了解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確立更高的目標,提升閱讀品位。又如,設計“當閱讀遇見戲劇”“為你寫劇本、和你演一演”等不同主題的讀書節(jié)活動。這些活動十分新穎,有利于讓學生在有趣的體驗中提升閱讀素養(yǎng)。
(四)變選修為必修,規(guī)范課外閱讀課
由新課標中有關整本書閱讀的要求可知,課外閱讀已不再是過去可教不可教的內容,而需要教師提供課時保障,運用各種閱讀經驗和教學技巧,引導學生尋找完備的閱讀工具,形成縝密的閱讀思維,嘗試將經驗、情感、行為融于所讀的作品中。這就要求教師將課外閱讀從選修變?yōu)楸匦?,寫進課表,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通過在課上答疑解惑,實現(xiàn)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扎實提升。教師可設計“導讀輔助—推進補給—成果展示”的教學過程,使每節(jié)課都有清晰的目標和主題,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相關閱讀任務。同時,教師可將室內外環(huán)境相結合,開發(fā)有價值的閱讀空間。打破課堂物理環(huán)境的限制,從封閉走向開放,有利于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帶著書走出課堂,建立書與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為角色表演、分組討論等提供更廣闊的場地,能夠豐富閱讀的內涵,達到預期效果。
三、立標定準,構筑多元評價體系,強化課程保障
在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要研讀課標、突破難點,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圍繞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形成“以自評為主、互評為輔,長期活動賦能”的多元評價體系。這樣的評價體系是激發(fā)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活力的保障,能讓學生的閱讀真正發(fā)生。
在學生自評方面,可圍繞整本書閱讀,在閱讀手冊中設置相關的自評欄目,引導學生對自我的課外閱讀過程進行梳理、總結,如以貼紙的形式直觀地展現(xiàn)一個學期的閱讀成果,并提供每一天的閱讀進度表,讓學生能夠對閱讀軌跡進行周期性的自我評價。
在生生互評方面,可結合校園讀書節(jié)等閱讀活動,組織學生根據(jù)他人平時的在校閱讀表現(xiàn)和在家閱讀情況,在班級中評選“讀書小博士”“書香家庭”等,根據(jù)他人日常在閱讀課及相關活動中的表現(xiàn),每學期期末評選“悅讀之星”,并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他人在閱讀上的變化。
在長期活動賦能方面,可設置關于長期活動的欄目,鼓勵學生投稿,將喜歡的書籍中的片段轉化成音頻或視頻,篩選后在校園視頻號上發(fā)布,這樣能調動觀看者的興趣和注意力。講求多種元素整合的音頻或視頻錄制,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現(xiàn)自己的專長以及對閱讀的思考。在長期活動的驅動下,學生對于整本書閱讀的體悟會變得深刻。
四、廣而告之,構建“知識會客廳”,提升課程效益
(一)進行突破性嘗試,創(chuàng)建校園閱讀公眾號
利用新媒體形式多、受眾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創(chuàng)建校園閱讀公眾號,可把網絡平臺打造成有價值的“知識會客廳”,打造成更寬廣的線上閱讀分享空間。實施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不是重復運用單一課型,也不是讓學生無目的地或單純地閱讀,而是積極地整合資源,實時地調整策略。利用校園閱讀公眾號不定時地推薦好書,分享全科閱讀、實用性閱讀等專題的文章,指導學生與家長進行親子共讀,展示閱讀成果,傳遞閱讀活動信息……這樣的課程實施建立了家校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了學生與家長共讀的熱情。同時,借助校園閱讀公眾號也拓展了閱讀資源和渠道,通過線上的互動討論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促進了校園閱讀文化建設??梢?,整本書閱讀的發(fā)生不只局限于以紙張為載體,也可以屏幕、聲波為載體。
(二)把握科技脈搏,上傳系列短視頻
短視頻時長短,表現(xiàn)方式多樣化,適合人們觀看和分享小而精的內容。其聲像結合的形式有利于呈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傳遞人物情感,提升閱讀的便捷性和靈活性。相較于公眾號,短視頻傳播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強,能提升更多人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因此,有效制作并適時更新有價值的短視頻,是提升課程效益的新方式。
公眾號與視頻號具備宣傳、教育、展示功能,可為學校打造書香校園貢獻力量。有了新媒體工具,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的評價、學生成果的展示等就能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傳播。
五、水到渠成,營造濃厚閱讀氛圍,實現(xiàn)素養(yǎng)提升
根據(jù)邁克·富蘭的觀點,任何有價值的新主意經過理解的加深、技能的開發(fā)才能付諸實施[3]。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不只作用于某個學段,而會對學生產生長遠的影響。筆者相信,在學生閱讀素養(yǎng)校本課程的輔助下和濃厚的閱讀氛圍中,學生的精神世界將更加豐富,學生將真正成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余琴.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要素與結構[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4):7-10.
[3]富蘭.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余莉(1981—),女,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