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光 張茂平
【摘 要】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但在農村中學開展這種學習活動存在著較多的困難。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因地制宜,發(fā)揮優(yōu)勢,開發(fā)出一套適合農村中學及本地特點的綜合性學習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 學習方式 農村中學 教學方法
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要求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它要求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可事實是,據(jù)我們的調查了解,在農村初中,“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很大程度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這不是說教師們沒有盡心盡職。說實話,作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也曾被“綜合性學習”深深吸引,可隨著學習和鉆研的深入,興奮漸漸被沉重代替,因為憑著學校的目前條件、學生的自身素質、農村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要想開展好“綜合性學習”,使之充分發(fā)揮有效性,其難度可想而知!
首先是學生家長的不支持。在農村,升學才是家庭、社會的共同追求,而語文“綜合性學習”則強調的是合作探究、自主實踐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這與他們的想法大相抵觸。因此,實際活動中,家長并不是很愿配合。另外,也有不少家長外出打工,他們覺得把子女送到學校就算盡到義務教育責任了,自然更談不上參與子女的“綜合性學習”了。
其次是語文教育資源的緊張。造成的原因有二:一是農村大部分學生的家里沒有電腦,平時父母、學校又不讓他們進網(wǎng)吧,信息課上老師也不讓他們上網(wǎng),更不知上什么網(wǎng)站查;學校圖書室、閱覽室又難向學生開放;城里的書店、圖書館離家太遠不方便。二是教師對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風俗人情、傳統(tǒng)文化、流行時尚等沒有及時進行總結、開發(fā)與利用;學校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也不大重視,忽視了校內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第三是“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設置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些內容并不適合農村初中開展。其不適合之處主要在于活動器材、實踐基地的問題,教師的專業(yè)化問題等等。如七年級下的“戲曲大舞臺”,開展過程中,既找不到會唱戲曲的老師,也沒有找到會唱戲曲的學生,最后只好用錄音機放一些戲曲讓他們來欣賞,學生參與欲望不強烈。還有一些活動,如參觀科技館,學生很想去,可集體外出參觀在農村也非易事。
第四是活動的安全問題。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開放性”,要求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大自然,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發(fā)展。相比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活動,“綜合性學習”的場所更自由些,卻更多地遭遇到“安全問題”的嚴峻考驗。無論哪一種活動,指導和參與者,先要將安全工作排在首位。一旦出了問題,就是一票否決。因此,“少活動,只準在校內活動,甚至不活動”已成為不少學校消極對待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的策略。
因此,在農村初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確有困難,而且它的“難”還遠遠不止這些。當然,農村初中也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教學活動中,我們結合農村特點因地制宜,不斷地摸索、嘗試,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采取了有效對策,還是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是針對農村學生的特點,明確學習目標,收獲顯著。
在農村,孩子從小的表現(xiàn)機會比城里的孩子少,再加上學校的條件相對較差,各種活動舉行不多,學生鍛煉機會少,實踐機會也少。所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不高,主動參與精神和學習自主性也較差,但他們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能力普遍較強。所以,我們在開展活動時確定了以下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在綜合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將識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四方面緊密結合起來,引導、鼓勵學生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描述自己的觀察所得,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著重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我們在開展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馬的世界”教學時,先是把內容改為“牛的世界”,因為我們這里沒有馬,而牛卻很多。然后提前兩周布置了搜集資料的任務,并對搜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指導,主要指導內容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我要求他們必須采訪四到五個養(yǎng)牛戶,了解牛的生活習性和特點,并準備用繪畫、照片等形式配合文字說明作采訪匯報;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要求他們通過看書、閱報、上網(wǎng)、看電視、聽廣播、實地考察、請教老師等途徑獲取關于牛的一些知識,然后自己動腦思考,根據(jù)家庭、社會的可能條件寫一篇養(yǎng)牛建議書給采訪對象。等到正式交流時,同學們發(fā)言踴躍,都爭著把自己小組的材料匯報展示出來,最后我再適時地啟發(fā)他們,對牛的精神進行思考和感悟,并布置一篇心得作文,結果收效顯著??上驳氖墙?jīng)過兩年左右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有了提高。
其次是做到“綜合性學習”內容本地化,既有趣又有效。
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內容上應該有較大的伸縮性。根據(jù)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要,要有相當?shù)拈_放度和靈活度。所以,我們在開展活動時既要有選擇,又要有創(chuàng)造,切忌“一刀切”而走入“教條”的誤區(qū)。
城市有城市的優(yōu)勢,農村有農村的特色。近幾年來,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綜合性學習,同時完成新課標的要求,我們在開展活動時,有意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地調整了一些篇目。我們還特地結合本地的“鄉(xiāng)土資源”、本地歷史遺留下來有教育意義的材料和本地的經(jīng)濟建設,并依據(jù)這“三結合”來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
比如八年級下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古詩苑漫步”。設計活動時,總覺得主題太大,學生恐難有收獲,于是作了一些調整,將題目改為“詩與馬鞍山”。要求是了解“馬鞍山中國吟詩節(jié)”,搜集與馬鞍山有關的詩人和詩歌,舉行一次班級“吟詩節(jié)”。與學生作了說明后,大家的參與激情高漲,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結束時,不少學生還驚嘆“原來我們這里在古代就這么有名了啊”!
除了上述“牛的世界”和“詩與馬鞍山”兩個課例是對相應的活動內容作了調整外,我們還創(chuàng)造了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如在農忙時候,開展“到農田里去”,教育他們熱愛勞動并感知父母的辛苦。類似的還有“去博望開發(fā)區(qū)”,讓他們看到家鄉(xiāng)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教育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家鄉(xiāng)等等。我們認為要想達到新課標要求,農村初中的教師不妨就地取材,自行開發(fā)課程資源,然后再結合新課標的要求來完成“綜合性學習”任務,同樣也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作者簡介:陳月光,安徽省馬鞍山市第十一中學教師;張茂平,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新博初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