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巍
[摘 要]跨文化敏感度包括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以及交際專注度五個因素。實證研究顯示,整體而言,大學生的文化差異認同感和交際參與度最強,交際專注度不強,交際愉悅感和交際信心最弱。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大學本科生
一、引言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jù)我國的外語教學情況,高一虹提出文化的“跨越”與“超越”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兩個層面??缥幕舾械母叩椭苯佑绊懼缥幕浑H能力的高低,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由此可見,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對完成文化的“跨越”與“超越”是必要且有益的。
Chen和Starosta將“跨文化敏感”界定為“個人在理解和欣賞文化差異的態(tài)度上,形成的一種積極性情感,使之跨文化交流更為準確有效” 。由此可見,跨文化敏感是一個動態(tài)的多維概念。隨后,Chen和Starosta進一步提出跨文化敏感包含六個要素:自我尊重、自我監(jiān)控、思想開明、移情、交際參與和理性判斷。根據(jù)這六個要素組成的概念框架,他們開發(fā)了“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他們應(yīng)用該量表對美國學生進行測試,結(jié)果表明該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數(shù)為0.86,具有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擬采用該量表探討中國大學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現(xiàn)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466名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采用Chen和 Starosta 設(shè)計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進行定量考察。此量表代表并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個因素: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以及交際專注度。
實測時,此量表整體信度(Cronbach)為0.718,是可接受的信度系數(shù),說明該量表的內(nèi)在一致性較好。使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量化分析。
三、研究結(jié)果與討論
為了考察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現(xiàn)狀, 我們對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五個因素進行描述性分析,結(jié)果見下表。該表顯示: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標準差為0.26691,平均值為3.5477,大于3。根據(jù)問卷的設(shè)計,分數(shù)越高,說明被試的跨文化敏感度越高,區(qū)分“高”與“低”的臨界值是3分,代表“不確定”??梢?,整體而言,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異質(zhì)性較小,大學生對跨文化交際持相對積極的態(tài)度,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但還不太理想,有待提高。
在跨文化敏感度的五個因素中,研究對象的文化差異認同感(M=4.0250)和交際參與度(M=3.7477)最強,交際專注度(M=3.4657)不強,交際愉悅感(M=3.1688)和交際信心最弱(M=2.9712)。這說明總體而言,大學生思想開明,能夠尊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文化差異,愿意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但是,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大學生的觀察力不夠敏銳,獲取信息、傳遞信息的能力都有待提高,他們無法充滿信心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無法融入跨文化交際中,無法享受到其中的樂趣。這很可能是因為一方面,文化錯綜復(fù)雜,涵蓋面廣,難以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直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然而當今外語教學的重心仍然停留在聽、說、讀、寫、譯方面;再者,大學生缺乏實際跨文化交際經(jīng)驗。
“跨文化敏感度”描述統(tǒng)計量
四、結(jié)論
本研究通過問卷的方式對大學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進行定量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整體而言,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文化差異認同感和交際參與度最強,交際專注度不強,交際愉悅感和交際信心最弱。
本研究有助于教研人員了解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狀況,進而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時抓住重點。鑒于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還不太理想,學校和教師要加強跨文化課程的設(shè)置,要使學生意識到提高跨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跨文化交際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跨文化交際中去。此外,要特別關(guān)注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使他們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時能體驗到交際的愉悅、獲得交際的信心。
參考文獻:
[1]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2]高一虹.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27-31
[3]彭世勇. 跨文化敏感: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比[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29(1): 171-176
[4]Chen, G. M. & Starosta, 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7, 1(1): 1-16
[5]Chen, G. M. &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 (3): 1-15
[6]秦曉晴. 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定量數(shù)據(jù)分析[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
[7]周杏英,彭學敏. 文化學習對跨文化敏感的影響[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7, (7): 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