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平
摘 要: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實施,問題教學法的優(yōu)勢已日漸凸顯,它是革除傳統(tǒng)教學弊端的手段之一,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泉。本文從探索問題教學法的實質出發(fā),提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從四個方面來運用問題教學法,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誘發(fā)興趣 刺激欲望 啟發(fā)生疑 科學設疑
課堂是師生交換信息的重要場所,但傳統(tǒng)的滿堂灌、注入式等教學法的信息輸送與傳遞是單向聯(lián)系的,它只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是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發(fā)現(xiàn)真理;只能使學生死記硬背,頭腦閉塞。這和我們培養(yǎng)生氣勃勃,能獨立思考、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新一代復合型技能人才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瓦爾德說:“平庸的教師敘述,好的教師講解,優(yōu)異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fā)。”而我們新課程理念中也強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啟發(fā)者。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中,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非改革這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運用好問題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的信息輸送與傳遞是雙向聯(lián)系的,它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它促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轉化為積極地、自覺地理解,而且也容易改變教師主觀、盲目地確定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以不斷適應學生的實際。其特點是打破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抓住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幾年來,我們一直在語文教學中探索和實踐問題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步驟一般是:①提出疑問,啟發(fā)思考。②邊讀邊議,討論交流。③解決疑難。④練習鞏固。問題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比較明確,教學內容比較集中,并且教師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分析能力。在語文教學實際中,如何靈活運用問題教學法呢?
一、從自讀開始,激發(fā)思維,誘發(fā)興趣
在自讀過程中,一般而言,我們會要求學生做這樣的準備:熟讀文本,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與寫作風格;是否學過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有無相同之處?是否學過同一文體的其他文章,有何文體特點?是否學過相似的人物塑造、環(huán)境描寫或其他寫作手法的運用,請加以比較等。讓學生做這些準備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過去的知識儲備為新的學習服務,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要求學生在自讀時既要動腦又要動手,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自讀時用筆圈點生字并注音,圈點好的詞語、句子,圈注疑難問題,劃出自然段的重點句子等。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所敘之事、所抒之事、所議之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其次要求學生動腦思考:這些字、詞、句好在什么地方?難在哪里?如果學生自讀時提不出問題,老師則要加以引導,千方百計讓學生在教學的矛盾中享受到思考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的學習動機既可來自學生本人的特征,如好奇心、求知欲等,也可來自學習材料本身的吸引力,還可來自教師的強化,如引導、鼓勵、賞識等。如在講授《母親情懷》一文時,可在導語時設置懸疑:從小學到中學,我們看過的寫母親的文章很多,寫過的關于母愛的文章也不少,可以說這是一個被寫濫了的主題,本文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呢?這樣的導語設計可掃除學生對此類主題文章的厭煩情緒,也可引起他們的探究興趣追尋答案。學生對一門學科的熱愛,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只要引導好,興趣可以成為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動力。如何才能更好地達到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的效果呢?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設民主、自由、平等的課堂氣氛,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給勇敢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以熱情的鼓勵,對于與中心相去甚遠的答案,給予委婉的提示,但不挫傷其積極性。其次,問題的設計應講究技巧,要運用漸進性、層次性、啟發(fā)性方法設題。最后,還可以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如小組比賽、累計積分等游戲形式刺激學生探究的欲望。
三、啟發(fā)學生相互討論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學生的進步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問題是思想的源泉、思想的推動力,也是學生心靈的財富。由于學生之間知識水平相當,認識接近,因而一個人提出的問題容易引起其他人的聯(lián)想和共鳴,更容易打開大家的思路。在此基礎上,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再進行歸納和篩選,把關鍵問題提出來讓大家討論,這樣課文的重點、難點解決了,教學目的達到了,學生的能力也提高了。例如在講《〈吶喊〉自序》一文時,有一個同學提出:“課文為什么寫:他的吶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們不憚于前驅,為什么猛士‘前驅還會害怕?”還有個學生提出:“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時一樣,不會有什么結果,他為什么還要吶喊呢?”我們借這兩個問題讓大家展開討論,然后再具體、形象地分析:“魯迅先生的寂寞主要是覺得國民的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所以在他看來,國民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后來,通過與錢玄同的對話,思想發(fā)生變化了,覺得猛士們的奮斗也正如他自己一樣,有熱情而國民沒有反應,所以前驅的猛士是奔馳在寂寞里的。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四、科學設計深淺適度的問題
問題不能讓學生簡單地回答對與不對,要以思考性的問題為主,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著手,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桃子”。借以引導學生思維,使學生發(fā)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chuàng)造型思維,達到啟而能發(fā)的目的。每一篇課文都有一些需要學生掌握和領會的東西,但是這些問題不一定學生都能提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設疑的原則主要有:
第一,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是與理解課文有密切關系而又容易被學生忽略的。例如在講《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時,在結束階段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把“高貴”改為“高尚”,好不好?經教師一提問,立刻引起大家的興趣,課堂上立刻議論紛紛,最后不少學生都明白:把“高貴”改為“高尚”不好。因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內容主要不是提倡一個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較高的審美趣味,“高貴”雖然也指人的品質,但說人的高貴,又不限于品質這一個方面,本文的“高貴”主要強調的是人要“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
第二,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是容易激起他們的思想波瀾,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例如,在講《荷塘月色》時,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這樣一問,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大家認真閱讀,仔細思考,經過幾個學生的回答補充,大家懂得了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象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從而懂得了以虛寫實,以動寫靜的寫作方法。
第三,集體討論的問題不宜太多,因為集體回答問題時,部分學生隨聲附和,容易給教師造成錯覺,即便一部分學生有了新想法,也沒有機會表達,不利于學生個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教師也很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脈搏。此外,教師設置的問題以啟發(fā)的方式提出之后,要為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提問的一般步驟是:提出問題—等待回答—找人回答。教師提出問題后,稍停片刻,給學生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此時并未指定由誰來回答,因此全班同學都在認真思考。然后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采取的方式可以多樣:如果問題難度適中,學生能夠獨立解決,教師就可以請一名學生獨立回答或者讓學生直接把思維過程寫下來交由教師面批;如果問題較難,無法獨立解決,可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使問題在“合作學習”中得到解決;如果問題有更大的難度,小組交流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完成,則可把問題作為懸念留在課后解決。這樣,學生就有了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只有有分量的難易適度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展開討論,才能收到開拓學生思路的效果,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能在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質疑的興趣和能力,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yǎng)成好思好問的良好習慣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創(chuàng)新精神,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課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明顯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質,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一代復合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梅縣技工學校)
職業(yè)·中旬2013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