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鳳
【摘 要】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如果能在化學選修課的教學中合理的應用,必將實現育人模式的轉變,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教學
一、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化學研究性學習不僅僅突破了原有學科教學的相對比較封閉的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它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讓學生在知識的追求中孕育課題意識,反思探索的途徑,并將其遷移到更廣闊的學習領域,從而推動學習方式、方法的變革。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化學研究性學習更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要求學生從全部地只是獲得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同時重視通過實踐活動、體驗來獲得直接經驗并解決問題;從單純地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學生模仿和再現書本知識的能力,到同時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反思和運用能力等,能否建設和實施好研究性學習,是我國中小學教育能否主動迎接知識經濟社會挑戰(zhàn)、真正構建現代化課程體系的關鍵。
二、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
課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將知識目標放在首位,而是比較強調素質目標。課程的重點不是理解知識,而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強調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圍繞某一主題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主動探索、發(fā)現、獲取信,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搜集、分析、轉換、和評價等加工策略,并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現有教材和已有知識基礎,它需要更為靈活、開放及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習形式可以由個體轉向小組合作,組內成員分工協作,進行社會調查訪談,開展平等的討論與交流,共同完成課題研究過程。通過合作手段,取得集體成果,各成員學習結果相互依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關注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三、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
研究性學習有著堅實的理論依據,理論的主要指向是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合作性和創(chuàng)造性。
(1)羅杰斯教學觀主張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具有內在的潛能,并能主動的發(fā)展其自身的潛能,學生應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與教師一起探索、研究和發(fā)現,做到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
(2)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交往與互動,就不
存在或發(fā)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不是真正意義的教學。
四、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
研究性學習應從課堂的全過程開始,從認識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成因過程入手,從對已有知識學習指導下的實踐與嘗試入手,加深對知識的應用、類化與拓展,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內在含義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與知識運用相關的課題,為學生提供知識應用的原理性探究題目及必備的理論知識,經過師生的共同嘗試、探究、歸納,從而實現對知識較高層次的認識。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引入:教師綜合教材對內容作出限定,而形式完全由學生決定,借助一定實踐或其他的媒體,創(chuàng)設出生動的情景,將學生置于有現實的未知問題的氣氛中,由他們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尤其是提出一些彼此似乎存在矛盾的事實,將他們的思維激發(fā)到主動、活躍的狀態(tài)。
(2)啟動:引領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互相啟發(fā),在此研究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對已有的信息進行判斷、分析、篩選、處理,并利用學過的知識對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分析。其間提倡學生相互爭辯,鼓勵學生敢于否定“定論”,善于提出新觀點,努力探索新的方法。
(3)深入:教師引領學生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和講解,再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思維,又會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假設。這樣一來,經過學生交流與發(fā)現,教師點評與講解,學生的認識和情感都得到升華。
(4)應用:即引導學生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中的具體問題?;瘜W是一門自然科學,理論注定要應用到實踐中去,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培養(yǎng)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利于下一步深造。
總之,自主研究性教學策略,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自主研究教學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fā)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研究教學又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鉆研,與同學的合作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彩玲.高中化學教學創(chuàng)新[J].創(chuàng)新科技,2012(02).
[2]趙靜.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評價[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