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已知的知識和樂于接受的音樂作品,對教學內容和過程做相應的設計和調整,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關鍵詞:立足學生;音樂課堂;參與;因素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高中生是很喜歡音樂課的,上課的氛圍也應該非?;钴S。殊不知,在農村中學的音樂課堂上,稍不注意就會有學生走神、開小差,教師設計的問題和活動沒人參與,使課堂“冷場”乃至“卡殼”。
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不能簡單地用行政式的手段“逼”學生聽課、回答問題或參與音樂體驗,因為這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被動的接受。出現上述的情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沒有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對于農村高中的音樂課而言,在課前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和特點,立足學生實際,開展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那么,怎樣立足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立足學生:了解學生已知什么
作為教師,都想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但現實中卻出現了教師“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自我反省一下:是否真正了解學生?是否真正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是否真正了解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差異?對于農村高中生來說,很多人在義務教育階段沒上過一堂真正的音樂課,甚至沒有上過音樂課。學生的音樂基礎薄弱,音樂素養(yǎng)較低。讓學生從專業(yè)的角度談體裁、曲式等要素,是不現實的,只會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畏難心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學生欣賞完一部作品后,教師如果直接問學生:這段音樂有什么特點?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往往只會說節(jié)奏快或節(jié)奏慢,好聽或是不好聽,再問就是一臉的茫然了。
所以,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立足學生實際,了解哪些知識點學生現在大致掌握;哪些音樂要素學生能聽得出來;哪些樂句學生可以模仿唱出來、律動起來、表現出來……然后再將問題和活動細化、具體化,充分預估學生的欣賞分析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設計問題時,可以將“問答題”變?yōu)椤斑x擇題”:作品速度是快是慢,力度是強是弱,節(jié)奏是寬是緊,節(jié)奏感強還是較自由等。要先讓學生能說能動,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再做到會說會動。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參與音樂課堂,參與到音樂體驗活動中來,即我們所希望的學生樂說樂動。
二、立足學生:了解學生想欣賞什么
現在的學生接受的信息量較大,信息來源很多。各種形式的現代音樂對教材內容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首首“神曲”你方唱罷我登場,吸引著學生好奇的目光。學生受這些快餐式音樂的影響,很自然地會對教材上的內容“不感興趣”,甚至排斥。出現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將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打著“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旗號強行灌輸所謂的“知識”,是對學生音樂體驗的另類摧殘。
鑒于此,教師應首先了解學生喜歡哪些內容的音樂,樂于接受哪些風格的作品等。掌握了這些情況,教師就能從學生的視角看待教材,在教學設計時就能顧及學生的感受,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教學內容之間建立橫向的聯系,借用媒體的影響力,先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課堂上,進而逐漸深入課堂。例如,在講到古典音樂時,可以用《不想長大》(S.H.E)、《夜曲》(周杰倫)、《巴赫舊約》(汪蘇瀧)等流行歌曲導入,引出課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對兩類作品進行對比和分析,以提高學生欣賞音樂、體驗音樂、分析音樂的能力。教師再適當加以引導,回歸課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三、立足學生:了解學生能做些什么
農村高中生的音樂基礎和素養(yǎng)相對較差,再加上個性不太張揚,表現欲不強,音樂課經常會陷入教師“一言堂”的尷尬境地。所以,要讓農村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激發(fā)他們的表現欲,就要了解他們在某一階段的思想。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能回答的問題,能參與的互動或者能完成的活動創(chuàng)編,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參與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例如,有些體驗和律動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可以讓學生只擺一個靜態(tài)的造型或者一些簡單的手部動作,以表現作品的某一個要素:打拍子以體現速度、力度,手臂的高低起伏以體現旋律的高低、情緒的變化,等等。再如,有些學生對某類音樂或某位藝術家、歌手較感興趣,較“有研究”,我們不妨在涉及相關內容時,讓他們上來做補充、做講解,向大家展示自己。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類似的舞臺,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總之,只要教師在備課時多“俯下身子”,多了解一下學生的基礎和喜好,將教學內容做得深入細致些,使音樂課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就一定會積極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
作者簡介:曹葉挺(1983— ),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