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摘 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英語學習問題至今仍是困擾許多教師的重大問題之一。本文以柳州某中學(L)為個案,通過多種研究方法調(diào)查并研究了這所中學外語教學現(xiàn)狀。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調(diào)查問卷、訪談等模式梳理該校學生的學習觀以及學習方法;二是調(diào)查研究L中學教師的“教情”。研究發(fā)現(xiàn),該校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與“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旨在概括L中學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Migrant Children);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研究背景
在城市發(fā)展越來越現(xiàn)代化的今天,各行各業(yè)都不可缺少外來務工人員的力量。而在教育界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英語教育問題,一直是困擾著許多中學教師的重大難題。因此,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其子女的英語教育問題也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專家們比較關注的問題。然而,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全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近2000萬人。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存在學習行為習慣差、學科基礎薄弱、知識更新慢、眼界水平窄等問題。因此,面對現(xiàn)階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從多方面分析其存在的問題以及積極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就具有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開展文化知識的的內(nèi)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設計的外國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L中是一個普通的初級中等學校,在校學生1500多人,其中外來務工子女有1387人,占學生總?cè)藬?shù)的92.46%。一個班級的幾個英語“學困生”,幾乎也是由這些孩子組成。英語學習中的跨文化交際對他們來說既陌生又困難,以至于他們中的很多人從剛開始就打算放棄英語。進入初中以后,很多學生因為英語的“短腿”而影響其他學科的向前步伐,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筆者想要通過研究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且概括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以使這些學生的英語成績得以提高。
二、研究目的
到目前為止,對外來務工子女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系統(tǒng)化研究還未形成,在這方面的調(diào)查也不多。為了了解目前L中的跨文化意識現(xiàn)狀和跨文化交際水平,探索影響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文章采用測試和訪談的方法,對L中學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測試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了目前我國對外來務工子女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的教育現(xiàn)狀。通過分析,為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標找到新的出口。
三、研究對象
本次調(diào)查對象為柳州市某中學的部分英語老師和初三學生以及家長,共100名,其中老師10人,學生60人,家長30人。
四、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調(diào)查問卷較好地反應了該校外來務工子弟在英語學習品質(zhì)、成績等方面與當?shù)貙W生的差異。
(一)英語學習的基本情況
該校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總體水平偏低,且兩極分化嚴重。從成績的分布上看,有約25.1%的學生能達到優(yōu)秀。因此,大部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太理想,英語后進生比例占到了近40.6%。這部分學生大多對于英語學習相當迷惘,他們沒有掌握英語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因為成績差,所以對英語學習幾乎喪失信心,在英語課堂上充當旁觀者,甚至是局外人的角色。
(二)英語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從調(diào)查結果看,78.7%的學生認為英語文化交際很重要。喜歡上英語課的學生占32.3%,態(tài)度一般的占60.4%。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本身的興趣不濃,而他們之所以還想學好英語是因為他們知道英語的重要性,不是對英語語言本身感興趣。51.2%的學生認為英語文化學習有時是件很讓人厭煩的事,說明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有近一半的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動機不穩(wěn)定。
(三)英語學習的習慣和策略
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英語文化方面的學習遇到困難時,有63.8%的學生會問老師或同學,13.2%的學生從來不問,不會就讓它去了。時間久了,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惑越積越多,又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心理越煩惱,越不敢多問,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只有11.8%的學生會對英語文化方面的問題進行查閱資料,這表明學生并不重視預習和復習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學生還是主要靠學校的課堂教學,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差。經(jīng)常讀課本以外的英語書和報紙的只有6.2%,不讀的占75.5%。這也與學生自覺性差,只依靠課堂學習有關。從中可以看出,被調(diào)查的學生多數(shù)沒有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四)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態(tài)度
從學生調(diào)查來看,教師對待英語文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夠給予一定的課外輔導,但時間有限。這說明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較端正,也注意對學生英語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但從父母對待子女英語文化交際能力的態(tài)度來看,35.2%的家長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重要,而52.8%的家長則認為能看懂書報就可以了。這說明家長對于子女的英語學習態(tài)度漠然,更談不上給予英語學習的輔導了。
五、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建議
(一)提高教師意識
初中英語教師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在中考的高壓下,他們自己空閑的時間很少,靜下來安心看一些與跨文化知識相關的書籍的機會也非常少。因此,即使有些教師帶了好幾屆畢業(yè)班,他對跨文化知識的了解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有些跨文化的知識還存在著一些偏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多注意文化積累,并時刻提醒自己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只有教師先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學生才有望在課堂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注重文化教學
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室和教學手段,播放一些反映英語國家社會生活的原裝英文電影和圖片,讓學生在地道的語言環(huán)境中更直觀地感受異地文化,通過對比體會中西文化差異,逐步克服本土文化的影響和束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看出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如果不這樣做,那是對客人的怠慢。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利和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強人所難。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化差異,本來是善意卻會被誤會為不講衛(wèi)生,不懂禮貌了。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課堂環(huán)境。例如每節(jié)英語課在完成正常教學后,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留出十至十五分鐘時間,選擇一些有關時事、新聞、娛樂、體育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提供學生討論,最好提前讓學生知道這次討論的話題,這樣學生就有充分的時間搜集資料和信息。討論的方式也可多樣化,采用辯論、演講、分組討論、總結發(fā)言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思考和表達,克服母語的干擾。以下是幾種值得注意的教學方法:
(1)通過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足夠的詞匯量是成功閱讀的前提。詞匯的“量”固然重要,但對詞匯的“質(zhì)”的要求不可忽視。英語中的詞匯、習語、諺語往往隱含著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與漢語相比,有些事文化內(nèi)涵截然不同,有些事褒貶意義的取舍不同,有些則是文化內(nèi)涵的外延不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詞匯的教學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來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如:英語中的“dog”一詞,在西方國家往往隱含著褒情善意。狗被人們當成寵物來飼養(yǎng),并被看做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有了下面的這些說法:You are a lucky dog. / He worked like a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
(2)加強對話教學
人們學習語言是為了進行交際,而交際是要受到文化制約的。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師對此重視不夠,教學中常常只是語言教學,即一味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只是強調(diào)語言的正確性,致使學生在實際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不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常常犯“文化錯誤”(即大多數(shù)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覺得不合適或者不能接受的言語行為),一開口,常常是“漢語思維+英語形式”,不顧場合、時間、交際對象及其它的文化因素。
以下面這個交際失敗的例子來說明。例:
A:What an unusual necklace! It is really beautiful.(多別致的一條項鏈??!真漂亮。)
B:Oh,you may have it .(呵,送給你吧。)
A:No. No.(不要,不要)。
這是師生間的一段對話,A是教師,來自西方國家。不難看出A一定會非常尷尬,她交際的本意是想找個話題活躍氣氛,未曾想到對方卻錯誤地認為外籍教師喜歡這條項鏈。B來自東方國家,其文化熏陶使其自然而然認為既然老師喜歡就送給老師,表示對老師的敬意。結果卻使外國教師感到尷尬。為此新教材介紹了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3)挖掘閱讀教材
中學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閱讀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許多跨文化因素,這為開展跨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實際上,英語閱讀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讀者面對的讀物是用外語寫成的,而該語言又與他所不熟悉的文化緊密地聯(lián)系著要真正理解所讀材料的內(nèi)容,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一些說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宗教等。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充分理解。如在介紹“Body Language”時,教師要使學生了解身勢語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中所表示的不同的交際含義。再如:在上“American Country Music”一課中,可以給學生介紹美國鄉(xiāng)村音樂的在致發(fā)展歷程,介紹發(fā)源地――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并播送幾首經(jīng)典的鄉(xiāng)村歌曲,如“Country Road”“Yesterday Once More”等,使學生對美國的鄉(xiāng)村音樂有感性的認識。
(4)在語法學習中進行跨文化教育
那么,在最為艱澀、最為我們所頭疼的語法教學中,有沒有進行跨文化教育的余地呢?答案是肯定的。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法體系,且差異頗大。我們不但要探究其邏輯形式與結構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內(nèi)在因素,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所包涵豐富的文化因子。如這樣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silver”。這里的謂語動詞怎么用單數(shù)形式呢?原來西方人用餐時的禮儀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雙手齊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個整體。因而,句中的謂語動詞要用單數(shù)形式。
(5)改變寫作思維方式
中國學生在用英語寫作時,較強地受到漢語表達方式的影響,盡管語法和詞匯使用正確,但仍舊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所以教師在教寫作時若能充分意識到這種差異,而不是單純從語言知識和寫作技巧上訓練學生,就能在教學策略上更有針對性,效果會更佳。如:引導學生體會由于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同類語篇的不同結構,對同一事物的表達在邏輯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等,讓學生能體會到什么是地道的流暢的連貫的英語文章,從而提高英語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力爭做到用英語文化模式進行思維寫作,經(jīng)常采用一句多譯或辨別佳句等方法。
六、總結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靈魂。外語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滲透文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也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但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于西方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能使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來務工者子女的英語水平整體落后,原因并不在于他們接受能力的差異,并且要改變現(xiàn)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凡事趣為先,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低起點入手,使學生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對于學困生,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只有學會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個體差異,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導致學生學習障礙的消極因素,為他們提供廣闊的英語學習空間!
參考文獻:
[1]杜越.城市流動人口的基礎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胡文仲.英語教學中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語界,1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