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欣蓮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全球化趨勢的深入與推進給“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了很多機遇,作為極具文化特質的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變得空前活躍而重要。本文依據(jù)語言經(jīng)濟學中的語言資源觀探究了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問題,討論了語言翻譯活動產生的社會經(jīng)濟價值以及國際影響力價值,并就引發(fā)出來的啟示做了論述。
【關鍵詞】 語言經(jīng)濟學;語言資源觀;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路徑
【中圖分類號】 TM5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19)05-0063-03
語言經(jīng)濟學研究語言對社會、收益、語言產品及語言服務的影響,其核心是建立在語言的資源屬性上,從經(jīng)濟學角度研究語言問題,又立足語言問題研究經(jīng)濟?!耙粠б宦贰背h背景下,語言資源觀已引起普遍的關注,《憲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英譯本的問世,足以見證語言對塑造國家形象方面的政治價值、文化的軟實力和硬實力都體現(xiàn)出來了。作為極具文化特質性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出現(xiàn)在憲法、文學作品、飲食、電影電視、動畫片、對外宣傳資料、公共標識語等各種各樣的媒介里,立足語言經(jīng)濟學理論,從語言資源觀去探究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具有革命性和建設性意義。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必然在其語言中印下深深的“文化烙印,出現(xiàn)了很多“中國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匯在外國語言中沒有對應語。中國文化負載詞是中國語言系統(tǒng)中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承載的語言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生活的詞匯。
以往對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主要依托的是翻譯目的論、語言關聯(lián)理論,翻譯研究的重心基本聚焦在翻譯策略的探討上,研究者大都立足于某一文化作品,探究其在語言翻譯某一層面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問題,整體來說,都比較零散,尚無翻譯研究范式的革新,本文從語言經(jīng)濟學切入,將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與語言資源觀聯(lián)系起來,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學界的關注。
一、語言經(jīng)濟學與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語言資源觀
語言經(jīng)濟學認為,語言也是一種資源,即具有資源的一般屬性,即價值、效用和效益等最本質的因素。中國文化負載詞作為極具文化異質性的特殊資源,除了具備語言的一般資源屬性外,還具有資源的稀缺性特點。語言翻譯過程產生的是用另一種語言符號表述的語言產品及服務,自然也就具備資源性。語言翻譯資源屬性的產生就是通過實現(xiàn)社會價值而賦予的,參與語言翻譯活動的主體是多元性的,產生的經(jīng)濟效益也是多方位的。
傳統(tǒng)的語言翻譯觀,往往指的是不同語言之間符號的轉換。從語言經(jīng)濟學切入,將語言翻譯活動和語言資源觀建構起來后,語言翻譯的過程,其本質就是將不同語種的語言通過語言轉碼與解碼轉化后,生產或者加工成人類交際所需的語言產品或者語言服務,在擴大語言資源共享程度的基礎上,產生相應的語言服務價值,從而實現(xiàn)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中國文化負載詞具有資源性,通過語言翻譯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外語,自然也具有資源性。具備資源屬性的中國文化負載詞經(jīng)過語言翻譯這一經(jīng)濟活動,蛻變成了“語言產品”或“語言服務”,供人們使用或者消費,其中,語言翻譯是語言資源屬性實現(xiàn)的主要途徑。
二、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語言資源觀的經(jīng)濟價值
能產生可供人們使用與消費的物品和服務,是語言翻譯資源性的實質所在。語言翻譯之所以成為資源的前提是翻譯產品的有用性。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語環(huán)境下,語言翻譯活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國與國之間,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文化負載詞,因其獨特的資源性,從語言經(jīng)濟學角度切入進行翻譯研究,不僅給個人、企業(yè)(產業(yè))和國家,帶來了重大的經(jīng)濟效益,同時也給國際化背景下翻譯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和新路徑。語言資源具有價值屬性,語言翻譯將這種資源屬性通過轉化,產生出另一種類型與形式的產品和服務,以供另一個文化中的人們使用和消費,產品和服務具有的資源屬性,語言翻譯產品基本都具備,一般產品與服務能帶來的價值,語言翻譯活動也可以。從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活動涉及到的主體來說,其產生的經(jīng)濟效益主要有三個:
(一)個人價值
個人價值:“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和廣泛,能夠掌握一門或者多門外語,通過交流或者語言翻譯活動,提升個人價值和空間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大。學者們多元化語境下,語言翻譯人才通過語言翻譯工作,將語言資源加工和轉化成可供社會使用與消費的語言產品或者語言服務,通過得到社會認可,繼而提升個人價值。陜西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大獎,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對其作品的譯介功不可沒。無論是對莫言,還是對葛浩文來說,都帶來了極大的個人價值。莫言作品獲得諾貝爾獎事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自然更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產業(yè)(企業(yè))價值
國際化大背景下,隨著國際交往與貿易的加深,多元化語言環(huán)境使得語言溝通、交流與語言翻譯活動在商務往來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也日益明顯。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全球性的,中國文化的斑斕多姿,賦予了中國語言文化通過語言翻譯活動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吸引力和影響力這些顯形價值的背后,是沉甸甸的、隱形的經(jīng)濟效益?!渡嗉馍系闹袊凡コ龊?,無數(shù)海內外觀眾情迷中國美食,這不僅給中國飲食業(yè)帶來了經(jīng)濟效益,同時也給中國旅游業(yè)帶來了新氣象,同時,傳播了中國美食文化。這經(jīng)濟效益的背后,自然離不開語言翻譯這一經(jīng)濟活動過程。
(三)政治價值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的經(jīng)濟與政治實力不斷攀升,我國與國際社會的聯(lián)系和互動越來越多,將中國文化元素的物品與服務通過語言翻譯活動推介到國際,塑造中國文化國際形象,大力宣傳中國文化,實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
近年來,語言翻譯界充分認識到了語言翻譯活動的資源性價值,尤其是對中國國家形象塑造方面的政治價值,借助國家政策方面的力量,加大了對中國文化對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努力地通過對一些國際影響顯著的著作進行譯介,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介紹中國?!读暯秸勚螄碚贰吨袊P鍵詞(“一帶一路”篇)》等英文版的問世這些舉措,就非常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極大地發(fā)揮了借助語言翻譯資源提升國家形象的政治價值。
三、語言資源觀對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的啟示
依托語言經(jīng)濟學理論,建構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語言資源觀,在工具性到資源性翻譯研究范式的革新后,再去研究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問題,其思路就會大開,語言翻譯資源觀給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帶來了諸多方面的啟示。
(一)翻譯研究策略的革新
有了語言翻譯資源觀的指引,語言翻譯就將不再只是發(fā)揮工具傳輸?shù)淖饔昧耍且环N資源,傳播中華文化有力的資源了。在多語語言環(huán)境下,在不引起文化沖突和語義分歧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使用音譯、直譯和改譯策略。
隨著“一代一路”倡議的深入與推進,中國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國家形象也日漸凸顯,在這大好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通過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將這些音譯、直譯和改譯過來的中國文化負載詞直接“植入”到英語語言文化中去,為西方人士所共識和理解,長此以往,通過一個又一個詞匯的翻譯,將中國文化中最具文化特質性的文化元素就譯介到了異域文化中去了。比如:餃子(jiaozi)現(xiàn)已經(jīng)被外國人士所理解和共識,漸漸地,餃子(dumpling)就淡出了。2018年,加油(add oil)、旗袍(qipao)、氣功(qigong)等中國文化負載詞被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收錄,說明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對世界發(fā)揮著作用,漢語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全世界地關注,其普及度也越來越高,漢語跟國際語言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面和滲透力也越來越廣泛和深刻,國際化環(huán)境下,本土語言的特質性愈發(fā)顯得重要,中國文化負載詞譯介研究,必須順應這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思路和策略,通過語言翻譯活動將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資源稀缺性完好地體現(xiàn)出來。
(二)中國文化負載詞譯文統(tǒng)一等語言資源政策出臺之訴求
語言翻譯活動中,不同的譯者往往由于翻譯角度不同,會將同一個文化負載詞用不同的譯文去表達。比如清明節(jié)(Qingming Festival,Tomb Sweeping Day);龍(dragon, Chinese dragon, Long)等。但是,同一個文化負載詞多樣性的譯文會讓外國讀者迷惑,這會阻礙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消弱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從語言經(jīng)濟學角度看,失去了語言翻譯的資源性價值,統(tǒng)一中國文化負載詞譯文就顯得很必要而迫切了。
第一,可以由國家文化部門牽頭,選出每個領域宏觀性的、代表性的、最具文化特色的詞匯,有目的有規(guī)劃地進行翻譯研究與討論,集體協(xié)商后,進行調查驗證,幾經(jīng)修潤,將定稿匯編成冊,海內外發(fā)行。
第二,通過國家行政力量,統(tǒng)一圖書出版發(fā)行對譯文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化要求。規(guī)定按照匯編里的譯文標準。比如對漢語文化里“龍”的翻譯,規(guī)定譯文為“Long”,不再認可“dragon”和“Chinese dragon”。經(jīng)過幾年,就會扭轉西方人士對于中國文化里“龍”的誤解。
以國家行政政策力量,出臺各個領域力核心的特色詞英文,國內外發(fā)行并通過各種平臺宣傳與普及,讓譯者“有法可依”,讓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國際人士也有一個清晰統(tǒng)一的認識,從語言翻譯資源觀角度保護了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對外宣傳了中國文化,發(fā)揮了語言翻譯的資源性價值。
(三)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教學理念的革新
從語言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改變了語言翻譯單一的工具性價值內涵,賦予了翻譯研究與教學的資源性價值。多元化語境背景下,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作為資源的重要性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交際價值與身份價值層面上。從這一理念革新切入,筆者認為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教學應該關注好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提升學生中國文化國際素養(yǎng)?,F(xiàn)在國內好多語言類測試都融入了對中國文化知識的考察,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中的段落翻譯,內容都是圍繞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文學、音樂、服飾、建筑、飲食、節(jié)日、婚慶等非常具有文化資源性的內容,英語專業(yè)八級漢譯英部分的測試,是直接從中國作家原著中節(jié)選的。翻譯碩士考試百科知識部分對中國漢語寫作和語言常識等也有檢測。對這些中國文化知識的輸入與了解,才能從語言資源貯備方面給語言翻譯奠定基礎,因為譯者清楚,他所面對的不是簡簡單單一個獨立詞匯的翻譯,而是與一大片文化相關的語言資源的處理。
第二,加大學科融合度。筆者曾經(jīng)帶過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和英語專業(yè)的合班課程,在讓學生翻譯《梁山伯與祝英臺》時,中文專業(yè)的同學從未見過英文版關于該作品的介紹,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不清楚該作品主要內容具體怎么用語言描述。英語專業(yè),包括大學英語課程,跟其他專業(yè)融合度和銜接性欠佳的局面急需改變,立足于本校,研究適合本校專業(yè)發(fā)展的專門用途英語將成為新時代背景下的一項要務,促進外語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整合與銜接。
四、結語
從語言經(jīng)濟學角度看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以期通過從工具到資源的研究理念轉變,去探究語言翻譯問題,進而建構語言翻譯資源觀,不管是對語言翻譯策略的提升,還是對語言翻譯研究范式與路徑的探索,還有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的論證與出臺,都具有建設性和革命性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宇明.語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外語界,2018(5):10.
[2]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陳德剛.“會計經(jīng)濟學”初論——基于學科屬性視角對會計理論叢林的重審[C].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術文庫,2013.
[4]范俊軍,肖自輝.語言資源論綱[J].南京社會科學,2008(4):128-132.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6]韓清月,蔡力堅.中國關鍵詞(一代一路篇)[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7.
[7]薛帥.為語言文化交流互鑒“add oil”[N].中國文化報,2018-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