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葵
[摘要]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肩負的責任。對初中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文章以《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科學精神;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07-0058-02
科學精神對于中學生而言是他們在認識世界與探索世界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精神取向,不僅彰顯出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心態(tài)與能力,也彰顯出學生對自由的渴望程度,是學生發(fā)展所要具備的品格和能力??茖W精神強調創(chuàng)新理性思維,提倡敢于質疑和批判,鼓勵探究。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要善于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引導學生應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以及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強化學生的理性思維、思辨思維。
一、概念構建,培育科學精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立足于生活現(xiàn)象,幫助學生進行概念構建,增強學生對概念深層內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提升。如《自由平等的追求》中的“自由”是該課的一個關鍵概念,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屬于法學理論層面的“無法治不自由”,不足以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自由的內涵?;诖?,教師不妨結合學生的經驗,從歷史和政治等方面幫助學生構建“自由”的概念。
首先,聯(lián)系學生經驗,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自由”構建起“個人概念”,進而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關于自由,同學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接觸到哪些觀點呢?”學生列舉出:“自由意味著責任,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都畏懼它的緣故……”教師進一步追問:“談談你對自由的理解?!迸c此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見聞和經歷,用簡短的話闡述自己對自由的感悟,以此引入自由是人類長久的向往和永恒的追求,個人擁有自由能促進自身和社會的發(fā)展。然后,為了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次思考,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教師喚醒學生有關放風箏的體驗,替換教材中“無力回天”的寓言故事。提問學生:“相信大家都有過放風箏的經歷,你不喜歡放風箏的地方有哪些?放風箏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學生通過相互討論,認為不能在有高壓線、河邊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放風箏。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自由是受到限制的,無限制的自由對自身而者可能是一種傷害,會引起社會混亂。最后,教師提問:“在互聯(lián)網時代,有些人在網上隨意發(fā)表言論詆毀他人,你們認為這屬于言論自由嗎?”并且鼓勵學生理性地思考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通過思考和談論,學生會明白自由是指在法律、道德等的限制范圍內,行使自由權。
二、問辯質疑,提升科學精神
質疑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屬性和根基。深思、設問和解疑始終貫穿于科學精神的培育過程,人們通過不斷地提出、解答疑問,從而為獲取理性認知提供有效的途徑。平等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在法律層面,平等有雙重含義,因此對其教學的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平等應該視情況而定”。如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認為少數民族的學生在中考時可以降分錄取是不公平的體現(xiàn)。此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降分錄取是否公平”展開思辨性討論。討論結束之后,學生認為這項政策并未違背公平的原則。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等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闡述自己認為該政策體現(xiàn)平等的理由。一位學生這樣回答的:“因為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經濟和教育較為落后的地區(qū),國家采取這樣的措施有利于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的發(fā)展和進步?!辟|疑是基石,取得科學認知才是最終的目的。當學生提出疑問后,教師要把握住這種提升學生科學精神的機會,切記不可“避而不答,不聞不問”,而是要引導學生積極談論,直至解決疑問。
三、案例探究,增強科學精神
案例探究主要是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的理論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和建議。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觀念,增強科學精神。
如針對“艾滋病病人受到歧視”的社會熱點話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其一,改變部分學生對于艾滋病毒的錯誤認識,講解相關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該如何對待艾滋病人。許多學生對艾滋病的傳染途徑認識不足,錯誤地認為對于這類病人應該避而遠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有關艾滋病傳染方式的短視頻,讓學生知曉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等,一般的社交性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等都不會被傳染,進而消除學生對艾滋病病人的歧視、恐懼心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上網閱讀有關艾滋病治療方法的前沿科技和成果,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其二,幫助學生有效拓展,讓學生對事物規(guī)律具有全局意識。對于艾滋病病人,教師除了讓學生對這個群體具有正確的認識外,還應該讓學生從國家立法層面了解制定平等制度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國家通過立法來維護每個公民的平等權利,進而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只有個人、社會和國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建成自由平等的社會。
四、社會實踐,培養(yǎng)科學精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學習的方式包括實踐和情感體驗。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來培養(yǎng)科學精神。除此之外,教師要讓學生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探求真理,培養(yǎng)科學精神。
如在教學“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時,一位學生舉出以下例子:河南某個地方的公交公司規(guī)定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享有免費乘車的權利。當時有人提出“許多老人會在乘車高峰期乘坐公交車,造成擁堵,讓學生和上班族上學或上班遲到,所以應該限制老年人的乘車時間;有些地方對于年滿65歲的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有區(qū)域限制,并且辦卡程序煩瑣”。由于上述問題較為復雜,并且具有現(xiàn)實意義,所以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開展小組實踐活動,以“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為專題進行問卷調查。學生通過走訪調查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分析和總結相關數據,了解到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所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借助互聯(lián)網了解了其他國家有關老年人乘車的一些優(yōu)惠和便利措施。最后,全班學生提出以下建議:取消老年人在乘車高峰期免費乘車的措施;縮減老年人辦公交卡的程序;政府聘請專門人員制定合理的措施。
綜述,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應該不斷地探究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的途徑,以此切實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尋求問題的答案。
(責任編輯 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