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兵
“減”,可謂教育領域的高頻詞。特別是“雙減”政策出臺之后,教育領域一片“減”聲,各地各校紛紛拿出應對之舉:控制作業(yè)總量、減少考試次數(shù)、降低學習難度……但是,“減法”思維應用不當,可能會陷入技術主義的誤區(qū)。
張景中院士指出:“我們的教育在‘減負方面都存在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減負就是刪繁就簡,把繁難的內容刪掉,把不容易學的內容刪掉,留下簡單的內容讓學生學。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減負,這是減了教學質量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彼€說:“減輕負擔最有效、最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把數(shù)學(學科)本身變得更有效、更容易學……比如,一個中學的數(shù)學題目,讓學生學起來比較難,怕加重學生負擔就被列入‘負面清單了??墒牵绻芯砍鲂碌姆椒ǎ眯W的數(shù)學知識就可以輕松解決,那就不僅減輕了負擔,還能提高能力……本來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學會的內容,現(xiàn)在花很少時間就能學會。這就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了?!?顯然,張景中院士的意思是教學不是簡單地“刪繁”,而應改造我們的教學,以更簡的方式、更優(yōu)的方法,讓學生能輕松且高效地學習,即“以簡促減”。
以簡促減,要從“整體的視角”建構知識體系。長期且普遍存在的“想得不深,教得太散,學得過碎”是學生學習負擔重的根源之一。我們應從系統(tǒng)、結構、關聯(lián)的視角來建構知識體系,用居于最頂層的學科特性、思維、文化來統(tǒng)領知識結構、板塊、領域,做到分清層次、以大馭小、突出重點、以主帶次,走向“課課融通,一通百通”的境界。
以簡促減,要用“兒童的方式”組織教學實施。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進行思維的,無論多么抽象難學的東西,只要有了直觀的支持,都能化繁為簡,變得生動明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直觀性是一種發(fā)展觀察力和發(fā)展思維的力量,它能給認識帶來一種情緒色彩”,“如果不形成發(fā)達的、豐富的情緒記憶,就談不上童年時期的完滿的智力發(fā)展”,當然,“運用直觀性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整節(jié)課地抓住學生的注意不放”,“倒是為了在教學的某一個階段上使兒童擺脫形象,在思維上過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規(guī)律上去”。
以簡促減,要把“思維的自覺”作為努力方向。能力成為習慣就是素養(yǎng),而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是思維素養(yǎng),即良好的思維品格與習慣。我們不可能單純依靠外部輸入來幫助學生建立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式,而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積極的思維活動,特別是自覺的反思與建構。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把思維“自能”化作為努力方向,致力于從內部發(fā)力,通過“會思考”促成“學得好”。在“雙減”背景下,相比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普、文體、藝術、閱讀等活動,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