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宇
摘 要:深度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理念,教師通過知識的下沉、潛行、上浮,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思維和方法,內化知識,達成目標,獲得啟發(fā),從而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實現(xiàn)品格、智力、道德水平、審美能力的綜合發(fā)展。教師將深度學習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可以有效改變學生表象記憶和被動學習的現(xiàn)狀,促進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彰顯歷史課程的育人價值。本文立足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探討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深度學習的應用意義,分析影響深度學習的客觀因素,并介紹初中歷史深度學習的實施策略,以期打造歷史教育新樣態(tài),助力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 核心素養(yǎng) 深度學習 建構策略
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龐雜且抽象的概念,教師若要力促學生歷史素養(yǎng)發(fā)展,單靠傳統(tǒng)知識為本、應試為主的常規(guī)教學顯然不可取。教師需要結合激趣、引思等各種教學策略,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滲透至各個教學節(jié)點,弱化歷史理論教學的枯燥性,還原歷史世界的魅力,并讓學生在想學樂知的驅動下,逐漸實現(xiàn)深度學習。但目前,初中歷史深度學習實踐中依然存在部分問題亟待解決,教師明確這些問題因素,尋根溯源,對癥開方,把深度學習常態(tài)化,高效落實,是進一步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之舉。
一、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深度學習的應用意義
“深度學習”是21世紀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走向與追求,目前在各科教育中已然成為一種主流趨勢和常態(tài)現(xiàn)象。從概念分析,深度學習區(qū)別于淺層學習,對學生處理信息的要求水平較高,脫離了表面理解和死記硬背的范疇,更加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和理解。深度學習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能夠彰顯如下意義:
(一)提高學習能力,強化學習效果
深度學習最鮮明的一項應用優(yōu)勢便是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過渡。在常規(guī)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比較依賴教師,尤其是在以史料學習為主的歷史學科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為記憶背誦,知識吸收程度我們無從得知。而深度學習模式下,學生主體地位更突出,學生會自主對知識進行閱讀、加工、理解和遷移,融入自己的辯證思想看待、分析、解決歷史問題,讓歷史素養(yǎng)自然滲透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二)激發(fā)學生興趣,喚醒學習自覺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能靠強輸硬灌,以興趣為驅動喚醒學生學習自覺極為重要。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會打破傳統(tǒng)固化的教學模式,引入更多有趣的教學方法到課堂中來,比如依托媒體的感官激趣、借助合作的互動碰撞、融入演繹的歷史再現(xiàn)等等。種種新鮮活潑的教學情境不僅充分豐富了歷史課程的魅力,而且還會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覺到自由,學生有了探究興趣,就會間接引發(fā)學習自覺,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弱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難度,提高滲透效果。
(三)建構知識體系,豐厚歷史底蘊
初中歷史教材編排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遵循歷史時序,以點連線,以線繪面,展現(xiàn)了中外歷史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域發(fā)展的基本進程,力促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基本史實,提高歷史素養(yǎng),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真正學好歷史便不能把歷史知識當成一個個互相割裂的冰冷符號,也不能依賴死記硬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和領悟,實現(xiàn)對知識的深加工、深理解,超越歷史知識表層,看到歷史知識中蘊含的社會背景和人文蘊意,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與完善獨屬于自身的歷史知識體系。深度學習便是為此目標服務的,只有在深度學習視域下,學生才能跳出文字符號表象,探索歷史文化內涵,并建構歷史知識體系,成為真正的史學“小專家”。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影響學生深度學習的客觀因素
(一)教學內容符號化,忽視意義提煉
初中歷史深度學習不同于依參而教的表象學習,強調學習內容需體現(xiàn)歷史學科知識本質,鏈接歷史核心素養(yǎng)。但長期研究表明,當前部分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仍舊是對教材的照搬照抄,體現(xiàn)出一種符號再現(xiàn)的傾向,這樣的教學模式普遍趨于“應試”,忽略了對歷史知識背后的內在意義的挖掘和提煉,更無法體現(xiàn)教學內容的動態(tài)生成。同時,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歷史時也只是對表象符號的理解記憶,過后即忘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二)教學方式單一化,忽視結構搭建
教學目標依托教學活動達成,而教學活動必然要通過適切的教學方法生成,教師選對教學方法,對于喚醒學生內驅力,活躍課堂氣氛,實施深度學習大有裨益。但統(tǒng)觀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很多教師仍以單調的講授法為主,從教學伊始直至教學結束,基本都是教師的“一言堂”。這種缺乏層次的教學結構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難以有效引導學生步入深度學習。追溯原因,很多教師一怕采取其他教學方法會影響教學進度,二怕較為活躍的教學方法會導致課堂失序,這種思想制約了教學改革的有效推進。
(三)教學評價終結式,教學評難一致
歷史課堂由教、學兩部分組成,教與學保持一致是促進目標高效落實的關鍵,而檢驗這種一致性的基本手段便是評價,教學評價具有反饋、導向、檢測等諸多功能,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實施的教學評價更多趨于終結,評價維度也以知識技能為首位,評價的多元化、過程化不足,這無疑難以衡量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課堂知識,是否真正進入了深度學習狀態(tài)。終結式的教學評價無法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缺失過程性評價策略是當前初中歷史深度學習中的共性問題。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初中歷史深度學習例談
(一)多重備課,完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在課前的精心備課,課備好了,教學便有了方向、有了依托,教學效率和效益才會更高。深度學習的歷史教學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備課:
1.深度設計教學目標,指向核心素養(yǎng)鍛煉
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目標時要有分層意識,低階目標和高階目標一體設計,讓學生在深度目標導向下逐漸提高核心素養(yǎng)?!靶挛幕\動”目標的設計由三個低階目標和三個高階目標構成,首先是三個低階目標:(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明晰運動倡導的具體內容;(2)閱讀《新青年》《狂人日記》《文學革命論》系列作品,提取與本課有關的信息,提高史料實證能力。(3)了解魯迅、胡適等人在推動新文化運動中的偉大事跡,集體感受近代以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救國道路上的艱難與曲折,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其次是三個高階目標:(1)全面分析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的歷史觀點對歷史事件影響進行分析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展開思維碰撞,自主探究新舊文化沖突根由,新文化的“新”體現(xiàn)于何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3)對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國近代史中的沖突和發(fā)展,引導學生批判性吸收中外文化的有益成分,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2.深挖歷史教學資源,拓寬深度學習路徑
有名師曾言:“歷史課的靈魂來自它的思考,歷史課的精神來自它的情感,歷史課的載體來自它的真實?!睔v史資源是學生學習歷史中不可或缺的“血肉”,然而,教材篇幅有限,部分史料難以呈現(xiàn)完全,這不利學生形成完整連貫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需要從諸如歷史學、教材整體、單元聯(lián)系、知識點聯(lián)系、人物練習等多個角度適當搜集、補充歷史學習信息,從而為學生帶來更為鮮活和完整的認知體驗。比如,在教《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從歷史學角度將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聯(lián)系起來,在分析對比中拓展學生思維寬度。同時,新文化運動與北洋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也有關系,兩部分教學同樣可以進行有機鏈接。此外,新文化運動中涌現(xiàn)的杰出人物、優(yōu)秀作品具有教育價值,這同樣是補充教學的著力點。
3.深度建構評價路徑,檢驗深度學習效果
評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評價不能隨興而行,在正式教學開始前,教師便要清楚知道該通過哪些路徑搜集評價證據(jù),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通過深度學習達成預期學習目標。一般過程性評價可通過以下路徑實施:第一,通過表現(xiàn)性學習任務定評。表現(xiàn)性任務是一種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外化表現(xiàn)的學習形式,并貫穿于教學中的各個節(jié)點,教師要善于通過學生的學習任務表現(xiàn)來鑒定其學情。第二,通過課堂問答定評。課堂問答是師生互動的常用方式,同時也是一種較為直觀的評價手段。教師通過課堂問答搜集評價證據(jù)時需要提前掌握不同學生的學情,針對性設置問題難度,多給“差生”說話的機會,這樣的證據(jù)才會更為真實。第三,通過自評互評建立評價渠道。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群體的自評和互評可以更為真實地反映其深度學習現(xiàn)狀,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更多的課堂教學細節(jié)。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為學生設置自評和互評的機會,以此確定其學習短板。
(二)多元授課,引導深度學習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歷史教學過程不能平鋪直敘,初中生正值感性思維發(fā)展的階段,因此,教師要在結構化教學的基礎上引入各種教學方法,充分弱化歷史理論的枯燥性。
1.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激趣引學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否生動有趣,直接影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新課導入可以建立在情境基礎上,依托教材又跳出教材,用新穎的資源營造豐富的時代氛圍,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一課時,學生普遍喜歡聽一些有趣的故事,抓住這一特征,教師可以通過真實歷史小故事來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以故事為載體引出教學主題。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簡要生動地講一講陳獨秀早年的革命經(jīng)歷,講一講蔡元培三請陳獨秀的故事,并結合圖片、音樂、電影片段的輔助,讓故事更為精彩動人,以此創(chuàng)設濃郁時代氛圍。導入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不斷開發(fā)、不斷總結,找到最適合自己課堂的教學方式。
2.激發(fā)學習動力,漸次促思
學習動力是驅動學生步入深度學習的活躍因素,教師可以變傳統(tǒng)灌輸教學為引導教學,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生成開放課堂,以任務鏈、問題鏈促進學生思維一步步由低階走向高階,漸次達成學習目標。例如,在《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備課中的教學預設目標,統(tǒng)籌設計三大任務,全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展開探究,在有趣、有序、有料的課堂結構下,促成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目標落地。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時要秉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保證每一個小組內的成員搭配有強有弱,優(yōu)勢互補,以此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強化學生思維碰撞,讓課堂中出現(xiàn)更多的智慧火花。
其次,在科學分組基礎上,教師要有序呈現(xiàn)三大任務,引導各組展開探究:
任務一,新文化運動的起源探究。教師以民國政治混亂、袁世凱獨裁、民族資本盛行、尊孔復古逆流等資料為支架,讓學生在鑒賞閱讀中思考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分析民國初年中國政治局勢,明確新文化運動是在何種背景下興起的?(2)回憶歷代文化運動,探究其成因有何相似之處?(3)引發(fā)思想領域變化的共因都有哪幾點?
任務二,新文化運動內容探究。針對思想革命、科學革命、文學革命三個維度呈現(xiàn)有關資料,學生結合課內外資料鑒賞與閱讀,思考如下問題:李大釗先生為什么要將斗爭矛盾指向孔子,他反對的是儒家思想嗎?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思想是什么?“民主”和“科學”為什么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兩大響亮口號?為什么要進行文學革命?教師可以從材料中找一找胡適、陳獨秀等人支持文學革命的觀點。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思想對待新舊文學?
任務三,新文化運動影響探究。出示五四運動時期的圖文資料,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歷史意義以及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性和局限性;學生思考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
三類任務側重不同,探究意義不同,以任務為導向,以問題鏈為驅動源,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辯證、理解、內化,在思維碰撞中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生長,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各類評價手段,保證課堂民主、開放、有趣、真實,這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
(三)多維拓展,豐富深度學習
經(jīng)歷知識探究的“下沉”與“潛行”,教師接下來還要進行拓展式“上浮”,即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表達與反思、遷移與應用,進而豐富深度學習,升華學習情感。在《新文化運動》正課教學結束后,教師可通過兩個拓展任務進行上浮環(huán)節(jié)展示:第一,以思維導圖形式自主建構本課知識體系,演示新文化運動相關歷史事件、意義以及對各領域的影響;第二,挑選一個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歷史畫面,以角色演繹的方式進行復刻呈現(xiàn),在交際情境中進一步體悟新文化運動內含價值。兩個知識上浮環(huán)節(jié)兼顧了反思、表達與應用,是深度學習的另類體現(xiàn),教師通過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判斷本課教情,明晰二次教學的重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深度學習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關鍵路徑。教師需要認識到深度學習的必要意義,審視當前教學中現(xiàn)存的問題,并從多重備課、多元備課、多維拓展等三個方面完善、強化深度學習課堂結構建設,遵循教學評一致性的原則,關注學生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小芳、童小娟、張永清《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年第19期。
[2] 林輝彬《初中歷史“深度學習”教學策略研究》,《基礎教育論壇》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