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哲 劉其亮
摘 要:信息技術已逐步成為人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普通中學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主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和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傳統(tǒng)的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很難達到大綱的要求,本文倡導的課題教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即由學生主動設計,主動獲取、處理和應用信息,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時代新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信息素養(yǎng);課題教學;主動性;興趣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09)22-0043-02
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
進入21世紀,計算機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并且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能力將成為人們最基本的一種能力。信息技術英文全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它是運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有效地使用信息資源的技術體系。而信息技術基礎的開設主要是通過這門課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信息技術課的開設雖然使廣大中小學生普遍認識了信息技術,但只有一部分學生能熟練地應用它,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仍停留在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層面。信息技術這門課不能等同于其他的科目,它更注重實踐,更注重技術和應用。如果信息技術教師使用其他科目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勢必導致學生對這門課失去興趣,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達不到培養(yǎng)目標。鑒于教學中存在這種脫節(jié),筆者采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課題教學模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學研究也證明,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是課題教學的理論基礎。課題教學模式以課題作為教學的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目標,以常模參照評價為評價方式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本質是徹底解放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
二、課題教學模式的特點
1.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在學生創(chuàng)作前,教師不能滴水不漏地單調講解,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給學生以課題題目,以及應該達到的目標。課題題目要有選擇性,有足夠的設計空間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展現(xiàn),同時,給學生設計的目標要有最低限。
2.多渠道的信息獲取方式
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包括去圖書館、上網(wǎng)、問爸爸媽媽、去電腦公司詢問等等獲取信息,有效地利用和應用信息,讓自己的作品別具匠心、充滿個性。
3.有益學習的交流方式
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們要學會應用一切可應用的手段,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學生間交流,要知道1+1>2,兩位學生的交流使得兩人各獲得2倍的知識,更可貴的是營造出了大家積極探索、相互學習的氛圍。
4.個性的評價方式
不需要具體的分數(shù)來評價,由學生和教師評價組成,按比例綜合出成績,成績分為A+、A-、B+、B-、C+、C-、D七個等級。讓學生知道自己和其他學生差距的同時,敦促學生努力向其他同學學習。
三、課題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1.選定課題
選擇課題時要注意課題是否能涵蓋所學知識,對基礎好的學生要知道是否具有挑戰(zhàn)性和發(fā)揮的空間,對于基礎弱的學生要知道是否能完成基本的要求。教師要做到備課充分,定出的課題對學生搜集資料的難度不能太高,涉及的知識范圍要量體裁衣,符合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
2.學生創(chuàng)作
鼓勵學生搜集資料以獲取信息,相互交流以信息共享;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要做到與眾不同;鼓勵學生迎難而上,尤其在第一次做課題時,當學生從傳統(tǒng)的教師說教中徹底解放出來,他們會不知所措,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并適當示范。在實際教學中,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從教師扶著走、領著走到自己走;從教師說該做什么、怎么做到學生認為該做什么、怎么做,關鍵點和難點都在學生思想的解放。
3.作品展示
當學生們創(chuàng)作完成后,學生們輪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既是自己向教師展示成果,也是學生之間相互比較、相互學習。學生們的鼓勵、喝彩和教師的評價激勵,不僅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充滿興趣,而且對學生尊嚴、名譽和人格價值的形成有積極的影響。
4.給出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分為:教師評價占60%,學生評價占30%,自己評價占10%,期末時取加權平均,根據(jù)課題的難易給出不同的權數(shù),評價必須有注釋和觀點。
根據(jù)教學任務的不同來設定課題完成的時間,如一個簡單任務可安排在一堂課內(nèi)完成,而較難的任務可安排在一周或幾周內(nèi)完成。
實例:“我的報刊我最炫”(4-6課時)
課題:用Word 2000制作電子報刊
教學目標:
(1)學會如何規(guī)劃版面、組織設計電子報刊。
(2)學會從各種途徑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如Internet網(wǎng)等)。
(3)掌握在Word上對文字、藝術字、文本框、圖像、自選圖形、聲音等的操作。
(4)熟練掌握Word 2000的表格處理及圖文混排等操作。
任務描述:
電子報刊可宣傳某一主題,有多種元素組成,如:文字、文本框、藝術字、自選圖形、圖像、聲音、表格等,要有署名和資料來源出處。
創(chuàng)作過程:
(1)資料搜集、報刊設計(約1課時)。
(2)報刊制作(約2-3課時)。
(3)報刊展示及評價(約1-2課時)。
注意事項:
(1)開始學生是比較難適應,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教師的講解,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創(chuàng)作時的引導,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什么是電子報刊,它反映了什么思想,由哪些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怎樣插入,經(jīng)典的電子報刊是什么樣的,怎樣算是創(chuàng)新等等,這一切全是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生入門很快,他們不喜歡教師的指手畫腳,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設計師”。
(2)教師要把握和控制好制作進度,注意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調整。
四、課題小結
1.有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都知道,如果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會做出讓教師甚至讓學生自己都吃驚的作品;學生們不僅能應用課上學到的知識來做電子報刊,還有些學生從幫助文檔、圖書館、書店的圖書中獲取資料信息,從網(wǎng)上、論壇中查閱Word使用技巧添加到報刊中,其中有些Word使用技巧教師都沒接觸過。
2.對電子報刊的制作過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對Word 2000的使用非常熟練,同時也使學生產(chǎn)生了對許多課外知識的使用和思考。
3.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的能力。
五、結論
對學生而言,教師就像步長不等的梯子,始終指引著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前進跨度,但真正的攀登者是學生自己,課題教學就是將獨立攀登變得興趣盎然。
在課題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到了很多平時學習中接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和組織、設計系統(tǒng)的能力,養(yǎng)成了善于動手、縝密思考、做事嚴謹?shù)牧晳T,為學生將來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學計算機基礎教程教學指導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高文.維果茨斯心理發(fā)展理論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影響[J].外國教育資料,2006,(4).
[3](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編輯: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