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藤奈緒子
摘 要: 本文旨在對日中教學法進行比較分析,在課堂中日本學生學習態(tài)度比較消極。要分析日中課堂教學差異,研究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區(qū)別,探討適合的漢語教學方法。
關鍵詞: 日中課堂教學 漢語學習 日本學生 教學方法
1.關于日中課堂教學訪談的內(nèi)容
與在上海學習的日本學生(12歲,小學五年級)進行交流,內(nèi)容包括:(1)開始上課時,學生的態(tài)度及老師的態(tài)度。(2)老師提問的時候,學生回答的態(tài)度。(3)上課的時候,老師的位置。(4)上課結(jié)束的時候,老師的態(tài)度。(5)上課時間及休息時間。(6)作業(yè)量。(7)在中國的學校,覺得最麻煩的事情是什么?(8)對老師的印象怎么樣?(9)決定座位的方法。(10)一個班級的人數(shù)及是否每年換班。
2.從跨文化看,分析日中課堂教學差異
通過這個采訪的內(nèi)容,筆者認為日中課堂差異有三種差異。
2.1學生學習目的的差異
在中國小學,考取重點初中的目的性強。在日本,學生進入初中沒有所謂的“中考”,基本沒有壓力。中國學生作業(yè)多,放學以后,學生問老師的積極態(tài)度表示學生學習意識很強。在日本誰都不問老師,作業(yè)也很少。因此,日中學生在課堂中有了積極性與消極性的行動差異。
2.2老師的地位的差異
在中國,為了考取重點初中,老師的任務壓力很大,老師會對學生很嚴格,以達到考試成績要求。老師為學生留下嚴厲的印象,學生很尊敬老師,把老師放在尊敬的地位。另外,日本小學老師沒有考取重點初中的壓力,因此不會對學生有很嚴格的要求。師生相處方式很友好。代替考試這個問題,有別的三個問題:“班級崩潰”、“怪物父母”和“由于寬松教育,對于學校有不信任感”。跟中國老師相比,父母對日本的老師的信任度是比較低的。
2.3老師與學生的情感因素的差異
日本老師重視情感因素的教育,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很多。跟中國相比,日本老師的印象是友好的。跟日本相比,中國的學校、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較少。由此可見,日中課堂教學差異很大。學生的目的意識、老師的地位、在課堂里的情感因素使日中課堂教學中老師及學生的意識完全不一樣。
3.探討適合日本學生的漢語教學對策
根據(jù)上述學生意識的差異,筆者提出了在教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時的三種主要教學對策。
3.1以完美的準備為主
從上述分析看,日本學生完全沒有演講及表現(xiàn)自己意見的機會。日本學生想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但不習慣在眾人面前發(fā)表意見。段銀萍(2003)提出“34.1%的人表現(xiàn)微缺乏自信而沒有勇氣回答問題”,這體現(xiàn)了日本人追求完美、注重“恥文化”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過于看重自己的外在行為,即擔心自己的回答或提問不對,或過于簡單幼稚而被人嘲笑。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提出日本學生在上課之前要認真準備“原稿”的建議。為了使日本學生習慣發(fā)表意見,增強演講能力,老師讓日本學生準備“原稿”是教學對策之一。
3.2以練發(fā)音為主
就日本人追求完美的特征而言,除了準備原稿以外,日本學生還要學習正確的發(fā)音,因為漢語的發(fā)音是最難學的部分,日語中沒有舌尖后音、鼻音等。另外,漢語語音構(gòu)成了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日本學生應“以練發(fā)音為主”。如果日本學生拼命努力練習發(fā)音,就會幫助日本學生提高聽力。然而這樣的“說與聽”練習的互相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基本的發(fā)表意見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漢語綜合能力。
3.3以明確的目標為主
從客觀看,在中國模范學校,學生一般都會以明確的考試目標作為自己的學習動力,筆者認為日本學生在學習漢語時,應為自己確立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因此,老師推薦學生考HSK,為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時提供工具性動機。關于工具性動機,張穎秋(2002)“工具性動機”的外語學習更具實用性。在學習者沒有融入目的語社會,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愿意融入時,“工具性動機”是二語學習中比較常見的動機特征??糎SK不但可以激發(fā)日本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可以幫助日本學生確認自己的漢語水平,增強說漢語的自信。
四、結(jié)語
通過這次采訪,筆者分析了日中課堂教學差異。雖然這個分析僅僅是日中課堂的一方面,但是這次分析很好地說明了日中課堂的差異。筆者提出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針對日本學生學習時不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主要為改造學生的學習性格、表達習慣和學習習慣。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擺脫老習慣是不容易的。因此,老師應該調(diào)整教學思路,考慮“完美的教學步驟”,以便學生一步一步地開展學習。
參考文獻:
[1]段銀萍.日本人言語行為特征及其對學習漢語的影響分析[J].南開大學.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第七屆,2003.
[2]張穎秋.學習動機——二語學習的促進因素[J].遼寧大寫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VOL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