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
[摘 要]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能挑戰(zhàn)已有認知結構,這樣的數(shù)學課堂是不具有生成性的;在學習時只關注知識技能而沒有經歷生命成長,這樣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如果教師能夠尊重教材預設學情,尊重差異機智互動,尊重情感經歷發(fā)展,就能生成活力四射、個性張揚、異彩紛呈的課堂。
[關鍵詞] 尊重教材;尊重差異;尊重情感;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育家布盧姆指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币虼藳]有精妙的生成問題就無法成就精彩的數(shù)學課堂?!稊?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對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fā)展和變化”。這一理念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空間,但如何使一堂課衍生更多具有價值的知識和思考,無形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能夠尊重教材預設學情,尊重差異機智互動,尊重情感經歷發(fā)展,就能生成活力四射、個性張揚、異彩紛呈的課堂。
一、尊重教材
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一切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都應從學生出發(fā),從學生的已知出發(fā),只有這樣才能以學定教,讓教學達成度更高。奧蘇貝爾曾說過:“影響學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標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在尊重學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提高預設的針對性和可變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發(fā)展性的空間。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重點考慮:預設的學習內容如果過于簡單,不能打破學生現(xiàn)有認知結構,應該怎么處理;如果預設的學習內容脫離生活原型,學生一無所知,教師又該怎么處理……多假設一些“如果”,多預設“怎么辦”,課堂上教師就能多一分機智,從而靈活地駕馭課堂。例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通過創(chuàng)設大量的感性材料比較,學生認識并初步建構了質量單位“千克”后,在反思質疑環(huán)節(jié)有學生提出:“我奶奶去買菜和買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1斤是不是1千克呢?”教師一愣,雖然這不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任務,但是立即抓住這個“意外”生成去展開討論,在接下來的“掂一掂”“稱一稱”活動中把“斤”與“千克”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對千克的認識不再抽象。因為“斤”這個計量單位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更近,用斤去延伸體驗1千克到底有多重,有助于學生建立準確表象。
葉瀾教授說過:“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書本知識,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狀態(tài),在多向互助和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中,凸顯知識的活性?!币簿褪钦f教材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或者說是教學內容的范例,而教學內容如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其范圍是靈活的、廣泛的,需要教師“因地制宜”。
二、尊重差異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成長的生命個體,在認知過程中出現(xiàn)差錯也在所難免。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變化的不確定性,課程資源的生成性和開放性,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多元反映和個性差異性等價值取向,都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捕捉“亮點”資源,更要善于利用“錯誤”資源,尊重學生差異,智慧處理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
課堂上,當學生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或者模糊不清時,教師不應批評學生無能,更不可放手不管,而是應該及時地為學生搭建“腳手架”,順勢利導,幫助學生尋找錯因。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出示:把30厘米的線段剪成7厘米、8厘米、15厘米,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受“三角形有三條邊,三根小棒就能圍成三角形”的負面影響,生1說能,生2說能,生3想了想支支吾吾不敢說了。于是筆者就請生1親自來試一試,他努力地操作了,沒成功。再請生2幫忙一起操作,還是沒圍成三角形。這時其他同學在小聲提醒“圍不成”,生1和生2在疑惑中改變觀點說“不能圍成三角形”。為什么呢?在學生的不解中用投影放大用這三根小棒圍的過程,“哦”學生領悟了,因為“7+8=15”,15 和15重合了,圍不成三角形的。緊接著追問:那么什么情況下才能圍成三角形呢?一下子凸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為難點的突破提供了基礎。這樣為學生提供一個深入思考、辨析、糾錯的機會,使課堂處于一種寬容、尊重的民主氛圍中,經歷了“錯誤認知—活動探究—數(shù)學思考—正確建構”的學習過程。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引導著數(shù)學課堂從偏重知識傳授走向關注智慧生成,最終贏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fā)展,贏來數(shù)學課堂的精彩。
而今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出現(xiàn)不順著教師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現(xiàn)與教師預設的價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這些“異樣的聲音”是對教師的理念與智慧的挑戰(zhàn)。跟著學生走,勢必打亂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沖擊教師預設的價值取向,也有當堂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風險;牽著學生走,無疑置“生成”于不顧,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因此面對學生“異樣的聲音”,教師應該理性看待,不要急于否定,應順勢鼓勵。只要教師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把握住“生成”,讓不同的聲音有表現(xiàn)的舞臺,那么“異樣的聲音”將如山泉叮咚,清新悅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想象豐富,課堂上的思維活動是鮮活的、真實的,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往往會有獨特見解,需要教師尊重、理解和接納。在善待學生“差錯”的同時,教師更要尊重別出心裁的“異舉”。
三、尊重情感
童年是快樂的,數(shù)學學習也應是快樂的。數(shù)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因此數(shù)學課堂學習應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順應兒童天性的活動環(huán)境,融知識、情感發(fā)展于一體,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數(shù)學活動過程。
隨著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入,以“真實、樸實、扎實”的數(shù)學課堂為價值追求。公開觀摩課不提倡事先過分接觸學生,向學生滲透太多。因為這樣的課很可能缺乏真實的思維,也就看不出學生經歷由未知到已知的探究和思考過程,更談不上自主建構了,大有“表演”之嫌。筆者很贊成一位資深教師的說法:“讓公開課‘危險一次”——嘗試讓后進的學生觀察解法,說出哪里不懂;嘗試讓學生大膽求異;嘗試激發(fā)學生當場讓你陷入‘維谷……可以說‘危險一次,教師就有了一次迎接挑戰(zhàn)、發(fā)揮潛能的機會。”例如在教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課時,用怎樣的“比”描述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學生受“左右視覺”和“先后順序”影響,先有原來的圖,后有現(xiàn)在的圖,而且原來的圖在左面,大部分學生在描述或書寫“比”時就把原圖作為前項了。在教學中筆者不回避問題,索性把兩種情況的“比”同時呈現(xiàn),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辨析,到底誰比誰放大,誰比誰縮小,借助具體的數(shù)據(jù),學生很容易理解“8∶4”也就是“2∶1”。這樣的學習才是學生主動的生成,獲得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而不是向教師機械地模仿。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課堂,沒有強迫的味道,而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滲透了學習和研究數(shù)學問題的一般方法,讓學生從經歷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構,從而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享受數(shù)學帶來的樂趣。
課堂教學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生命歷程,它應當煥發(fā)出無窮的生命活力。正如鐘啟泉說的那樣:“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p>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