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承惠
[摘? 要] 選好初始問題,借助“一題一課”的形式逐次展開內容,整體設計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注重變式拓展強化知識關聯(lián),建構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體系;問題呈現(xiàn)上從封閉到開放,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撬動深度學習,使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地生根.
[關鍵詞] 一題一課;最值問題;轉化思想;深度學習
學情分析
最短路徑問題是中考的熱點試題,這類試題形式多樣,涉及面廣,是學生不容易突破的難點. 雖然平時練習、考試中經常出現(xiàn),但鑒于教材呈現(xiàn)的知識時段不一致(軸對稱最值問題、翻折最值問題等),因此相關知識與方法的呈現(xiàn)是零散、孤立的,導致學生不能深入掌握知識的本質. 為此,本專題適合在中考第二輪復習時使用,內容聚焦且有層次,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網絡、掌握數(shù)學內容本質、感悟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實現(xiàn)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復習目標
筆者采用“一題一課”的復習模式,運用聯(lián)系的、整體的視角將與線段最值有關的典型習題融于一題之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使深度學習的真正發(fā)生. 具體目標如下:
(1)熟悉最短路徑問題的幾種模型,掌握問題解決的方法.
(2)體會轉化與化歸等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幫助學生歸納問題解決的模型,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設計
1. 初始問題,蓄勢待發(fā)
引例:如圖1,在Rt△ABC中,AB=6,∠C=30°,∠A=90°,P是斜邊BC上的一個動點,求AP的最小值.
變式1:如圖2,由點P作PU⊥AB于U,作PV⊥AC于V,求UV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立足學情,挖掘和整合初始問題,是“一題一課”數(shù)學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知識、方法和思維的生長點. 引例主要喚醒學生用“垂線段最短”求最值的方法,變式1的設置讓學生感悟幾何動態(tài)圖形的“變”中有“不變”,復雜問題簡單化,滲透轉化思想. 低起點的問題引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深度學習的發(fā)生積蓄能量.
教學示范:引例問題難度不大,給學生適當?shù)臅r間,學生容易回答:當AP⊥BC時,AP的值最小. 結合變式1,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1)當AP⊥BC時,如何求AP的值,你有什么方法?(2)四邊形AUPV是什么圖形?(3)根據(jù)四邊形AUPV是矩形,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根據(jù)矩形的性質,比較容易想到轉化求AP的最小值)(4)你能概括這兩個模型的特征嗎?引導學生概括本質特征——“一動一定型”,動點在直線上,解決策略是垂線段最短.
2. 螺旋變式,高歌猛進
變式2:如圖3,已知AN=3,Q是AB上的動點,△AQN沿QN翻折,點A與A′對應,求BA′的最小值.
變式3:如圖4,點M是△ABC內一點,且滿足∠M=90°,求CM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隱圓”問題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難掌握的問題,往往學生看不到滿足動點軌跡的直接條件,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學生自主探索并發(fā)現(xiàn)軌跡,能靈活地用軌跡實現(xiàn)問題的轉化. 兩個變式,讓學生從簡單的圖形中發(fā)現(xiàn)特征,如在變式2、變式3中抓住“AN=A′N”“∠M=90°”始終不變,提煉基本模型,根據(jù)“定點定長或定弦定角必有‘隱圓”,聯(lián)想到此動點的運動軌跡是圓,讓學生體驗“尋特征—顯隱圓—明路徑—解最值”的過程.
教學示范: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從“變”的現(xiàn)象中抓住“不變”的本質,從“不變”的本質探索動點運動的規(guī)律,進而讓“隱圓”現(xiàn)身,幫助學生形成對這類問題研究方法的整體認識. 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1)上述“隱圓”模型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依據(jù)嗎?(2)兩個模型之間有沒有聯(lián)系?能否進行歸納總結?(3)你們能概括此類問題的特征嗎?通過這三個問題,總結“隱圓”的特征(如圖5),提煉問題的本質變式;此類問題也是“一動一定型”,動點在弧上,解決策略是把線段的最值轉化到“圓外一點到圓上點”的最值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與化歸能力.
變式4:如圖6,S為AB的中點,R是BG上的動點,求SR+AR的最小值.
變式5:如圖7,BG是∠ABC的平分線,H,L是邊AB,BC上的動點,求△HLG的周長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變式4主要考查“馬飲水”模型,此問題是利用軸對稱求線段和最小值的經典習題,主要是通過軸對稱變換,化同側為異側,實現(xiàn)“化折為直”. 變式5從變式4的“兩定一動型”變成“兩動一定型”,考查了化歸思想,屬于雙軸對稱模型,讓學生深刻體會軸對稱的“橋梁”作用,為探究問題提供“腳手架”,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有的放矢.
教學示范: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分析條件,學生比較容易想到“馬飲水”問題,以直線BG為對稱軸,S與S′關于BG對稱,則SR+AR=AR+S′R. 顯然,當S′,R,A在同一直線上時,AR+RS′最短(如圖8). 變式5是對變式4的拓展引申,引導學生把“兩定一動型”轉化成“兩動一定型”,鼓勵學生思考怎么把三條動線段轉化到一條線段上,這類問題最終往往會化歸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如圖9).
3. 深度探究,挖掘本質
變式6:如圖10,H,G,L是△ABC上的三個動點,若∠A=60°,∠B=75°,AC=6,求△HLG的周長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通過有層次性的問題變式,讓學生體會一個簡單圖形中問題的不斷生長,適時將問題一般化,從“兩動一定型”拓展到“三動點型”,尋找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整體化的建構聯(lián)系,抓住問題本質進行變式,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領悟解決線段和最小值問題模型的一般思維模式,真正發(fā)揮數(shù)學課堂的育人價值.
教學示范: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1)題目要求什么?(2)三條折線段求最值問題,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這兩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三動點型”,問題的本質還是轉化成“馬飲水”問題:DH=HL,LG=GE,則D,H,G,E四點共線時,ADE為頂角120°的等腰三角形,即當AL⊥BC時,△HLG的周長最短(如圖11).
4. 自主編題,創(chuàng)新思維
遷移提升:如圖12,在Rt△OAB中,點A在直線y=2上運動,在運動中始終保持∠B=30°不變,請你提一個關于線段和最小值的問題.
學生經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總結,最終展示三個拓展.
拓展1:如圖12,點A在直線y=2上運動,求OB的最小值.
拓展2:如圖13,若D為(0,3),求DB的最小值.
拓展3:如圖13,若D為(0,3),求DB+OB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開放性地設計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自己構建知識結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編題,經歷數(shù)學知識“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增強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關注學情,把握動態(tài)生成,讓學生學得數(shù)學本質,又學得興趣盎然,使課堂更加自然、簡約、深刻.
教學示范:對于開放性問題,教學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討論,派代表分享小組的編題想法. 教師在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問題探究,對于學生所提問題進行適當分類,抓住關鍵、凸顯本質的問題,從而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課堂效率. 拓展1中,求OB的最小值,本質上可以轉化成OA的最小值,讓學生感悟轉化思想的巧妙. 拓展2、拓展3中,要去挖掘點B的運動軌跡,引導學生大膽猜想,畫圖找特殊的三個點,大致判定軌跡是弧或直線,再用參數(shù)法確定點B的運動軌跡是直線,進而把問題轉化為垂線段最短與“馬飲水”問題.
5. 歸納小結,升華主旨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值得我們思考的幾個問題:(1)同學們,你明白了最短路徑問題有哪幾種基本模型嗎?(2)解決這類問題用到了什么知識,你都清楚了嗎?對此你還有什么想法?
功能分析:通過學生回顧總結,梳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的本質性思路,將解題的經歷轉化為思維活動經驗,從而遷移應用的其他“相關”類型問題的解題模式,淡化解題技巧,注重知識本質,優(yōu)化思維品質,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這應該是深度學習價值之所在.
教學示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總結“最短路徑問題”的基本特征,提煉基本方法,感悟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的思維習慣在反思中不斷矯正與提升,實現(xiàn)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形成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深刻性.
設計說明
1. 立足深度的“學”,挖掘初始問題
“初始問題”的發(fā)掘和整合,要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分析學生的知識薄弱點,重新組合教材的典型例題、習題作為“一題”的主要素材,由一個問題驅動生成一節(jié)課的全部知識,建構完整的知識和方法體系. 本課以引例出發(fā),用一道題貫穿始終,走出“題海戰(zhàn)術”的陰影,追求簡約而不簡單的思維課堂.
2. 立足深度的“教”,注重問題設計
基于一個初始問題,認真研究并琢磨其本質,通過縱橫聯(lián)系,改變問題條件或結論,置換問題背景,以轉化數(shù)學思想為主線把孤立的問題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通過對一類問題的變式訓練,增強學生面對新問題敢于聯(lián)想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的意識,以及解決一類問題的通性通法[1].
3. 立足深度的“思”,促進深度學習
以開放問題為載體,讓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將積累的基本活動經驗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達成對數(shù)學本質、思想、方法的領悟,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張文海. “一題一課”:讓高三數(shù)學復習走向素養(yǎng)落實[J]. 數(shù)學通報,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