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菜
【關鍵詞】青年立場;命題導向;寫作策略
當下諸多的作文命題會在寫作指令中明確要求體現(xiàn)“新時代青年的思考”,這類“青年身份”“青年立場”“青春視角”限定了寫作內容,也限定了行文的價值導向,指向的是“青年”置身時代洪流中如何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革緊密相連的責任感。但是,寫作中不辨“青年立場”、不明“青年身份”的“假大空”現(xiàn)象層出不窮,警示著我們在寫作教學中應辨識“青年立場”所限定的寫作內容,以及開發(fā)相應的寫作策略。
一、命題導向:“少年心事當拿云”的期許
2021~2022年“青年立場”的高考作文命題如下:
2021 年全國甲卷,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
2021 年全國乙卷,以射箭“弓、矢、的”為喻,要求當代青年確定目標,付諸行動,以實現(xiàn)理想。
2021 年北京卷,以《論生逢其時》為題。
2022 年新高考Ⅱ卷,復興中學團委組織以“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為主題的征文活動。
2022 年浙江卷,以“青年與創(chuàng)新”為話題。
在這些命題中,“青年立場”或明示在寫作指令中,或隱藏在引導材料里。而“青年立場”確立了表達的旨歸,決定了寫作者應具備青年所特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與之相應的思維方法、思想內容、思想境界。這類命題對寫作主體設以“青年立場”,反映了時代主題,傳遞出宏大的、正確的價值觀,意在引導考生堅定理想信念,肩負青年責任,厚植家國情懷,養(yǎng)成正確的奮斗觀。這類命題有顯性的要求與隱性的導向:
1. 顯性要求:須做“年輕有為的公民”
青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時代使命與民族復興大任。青年的責任、理想與抱負對國家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青年為祖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這是此類命題對青年人的期許。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年立場”的寫作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學價值和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與有效載體。因而,此類命題的顯性要求是希望考生做“有為青年”,展現(xiàn)青年人應有的朝氣自信、健康蓬勃、奮斗向上、追求卓越的青春之姿。值得注意的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屬性是公共表達,是基于公民身份和立場的公民意識寫作。因而,我們可以更精準地將寫作主體界定為“年輕有為的公民”,即要求學生就公共事務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關注個體的社會責任,思考個體與國家的關系以及如何為國家建設貢獻自身力量等。
2. 隱性導向:應為“準知識分子”
這類作文題隱性的導向是要學生將自己的身份限定為即將進入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充當“文化人”“知識分子”的角色。更確切地說,是有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獨立思想的“準知識分子”角色,以此來思考自身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力求勇?lián)褡鍙团d大任。用這樣的立場與身份來看問題,不是故作老成地高談闊論,也不是言不由衷地說大話、套話,而是有“書生報國成何計”的躬身自問,結合自身體驗以“我應做什么”“我最能做什么”的追問來對命題材料進行深入思考,寫出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如此,才能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目標,彰顯寫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成為更完整的人的價值,以利于國家在高端人才方面的競爭。
二、“青年立場”的缺失:“說空話”
在此類命題寫作中,常見諸多或忽視或歪曲誤解“青年立場”的表達,流于寫大話、套話、空話,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內容空疏:口號呼吁或新聞播報
“青年立場”寫作最典型的現(xiàn)象是容易“講大道理、說‘正確的廢話”,流于籠統(tǒng)空泛論述,空喊口號。我們以下面學生習作的片段來說明。
青年理應不安分隨時,而應選擇奮進的人生之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勤奮學習,努力奮斗。在時代大潮中迎風斗浪,與時代共舞,與時代同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越走越寬闊,造就時勢、贏得未來,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與無數(shù)同胞共建盛世,實現(xiàn)偉大復興!
此段看似句句在理,也頗具青春昂揚勃發(fā)之感,但全段除表達要奮斗的決心外,內容虛浮空泛,感情宏闊卻空疏,思想貧瘠。另一種典型現(xiàn)象是由寫作主體缺失而導致的新聞播報式寫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標志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黨和人民接續(xù)奮斗,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成為勇往直前的奮斗者。
這種寫作背離了“結合你的經歷與體驗”的命題指令,失去了寫作主體真我的“個體思考”,沒有呈現(xiàn)寫作主體有價值的、切實的思考與感悟,容易淪為政治時訊的傳聲筒。
2.“立場”錯位:宏大敘事或細敘小事
“青年立場”要求學生回應時代追求、體察生活、審視自身,但學生往往會采用“全景式”的宏大敘事,重在寫歷史洪流和時代風云中的英雄人物。從李大釗、夏明翰到焦裕祿、錢學森,從杜甫、辛棄疾、岳飛到陳祥榕、黃文秀,從賈誼、譚嗣同再到袁隆平、李蘭娟,這些古今典型人物的事例可謂豐富。設若只是一味地援引名人作為論據(jù),喪失青年個體的真思考,反倒讓行文被詬為歌頌名人的“枚舉文”。另一個極端是對“正值青春的你有怎樣的感悟或思考”理解太過狹隘,只關注自我學習、校園生活,在行文中多表述為“有一次……”“班主任跟我們說……”“記得初中的時候”。這類著意于生活小事的寫作,從內容上說是私人化寫作,從文體上說是記敘文寫作。
提倡“青年立場”寫作,不是要否定宏大敘事,而是提倡在宏大敘事里當有青年個體的微觀言說,既立足“面”的廣度,又落實個體“點”的深度。寫歷史英雄、時代楷模為的是汲取正向力量以抒寫個體追求,即走近“他們”是為了闡釋自己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抱負與使命,探討其精神內涵在當下的價值、意義以及在精神譜系上的秉承,進而提出精神賡續(xù)和踐行的具體策略、方法等。而對于以情感傾向為主、“細敘小事式”的私人化表達,要引導學生厘清寫作指令“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的“經驗”不是自我的親身體驗,而是自我的思想認知、見解,這其實就是“真實表達”?!扒嗄炅觥睂懽鞯幕纠砟钍紫仁枪擦龅墓脖磉_,是為了輸出自我觀點來進行交流和探討,它有別于以親身經歷為基礎、偏重個性色彩的抒情類、記敘類寫作,這類寫作僅憑個人的體驗和感受而去評判事物的是與非,沒有信服力和可信度。更要注意的是,囿于生活小事會導致視野狹窄,既不符合青年的認知選擇,又缺失青年說理應有的風度、高度與氣度,有悖于基于青年立場需要的見識和擔當。
3.“青年”缺失:濫用謙辭和套話表達
論述類文章提出觀點的措辭往往是“我以為”“我認為”“我看來”等,提示下文要寫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但當下有些學生不明就里,用“芻蕘之見”“依愚之見”“竊以為”“私以為”甚至“鄙人以為”來提出觀點,甚而濫用成風。殊不知,用此類表示自身意見淺陋的謙虛說法或“私下里以為”等詞語以引出觀點時,表達的內容并不一定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不足以得到公認、成為公論。這顯然不適合用在以表明主張和態(tài)度為標志的議論文中,更不適合用在以公民姿態(tài)就公共事務發(fā)表意見的“青年立場”為導向的作文中。更通俗地說,青年學子應以鮮明、準確、肯定的語言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在當下的寫作教學中,對“立意唯一”“大唱贊歌”的追求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無論什么話題寫作,都嵌套“一分為二”的偽辯證、就關鍵詞平鋪成所謂“分論點”的平行結構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表達。在價值共識的宏旨之下,允許不同青年對待同一問題或現(xiàn)象有不同看法,理應成為共識性的“衡文觀”。
此外,套話表達嚴重,無論哪種類型的寫作,學生動輒“吾輩青年”或“吾儕青年”,且不說此類文言話語和整文語言風格不諧調,“青年”立場是真實、真摯的公民意識寫作,恰是對“吾輩”“吾儕”的反撥,恰是要警惕言必“吾輩青年”。
三、“青年立場”的旨歸:“說實話”
這種或拘于自身經歷、個體體驗的“抒情敘述體”,或限于宏大敘事的“假大空”文風的形成有諸多原因,比如高考題與時代語境相契合的命制特點,寫作教學未辨識“青年立場”,“趨中間化”評分的作文評價等。對一線教師而言,與其一味地將現(xiàn)有問題歸咎于高考作文題命制的宏大化,不如在作文教學中致力于扭轉與改變這種寫作風氣,形成對“青年立場”作文的正確認知。這類寫作不是空話、套話式的號呼,不是風云人物的堆砌,而是從青年實際出發(fā),力倡“說實話”,即從青年學生既有的思維深度、高度與廣度出發(fā),展現(xiàn)自己的思維特點、思考與志趣。我們可以用以下三個寫作策略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鑿掘思想深度、鍛造思維品質。
1.“真思考”的維度
論述類文章的寫作,從觀點的確立到論證的架構和內在的邏輯,再到思想的表達,都講求推理、辨析、邏輯、實證,而“青年立場”的作文尤其要求學生獨立深入地思考和具有邏輯地說理。
下面以2021 年高考北京卷高分作文《論生逢其時》為例來分析:
古往今來,多少人皆以為生逢其時應是盛世,而生不逢時往往發(fā)生于昏暗動蕩的亂世……我們在為那些自稱生不逢時者扼腕嘆息的時候,亦應思考: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和自我精神的保全,是否真的只有等待盛世到來這唯一途徑?
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每當國家和民族陷于黑暗的時候,總有那么一群深感生逢其時的行者,以不同的時不我待的姿態(tài)奮然前行……換句話說,無論是對于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抑或是民族前路的照亮,他正生逢其時……
宏大價值觀主題的寫作講求有明確而具體的態(tài)度與觀點,有分析和論證的過程。對于“論生逢其時”這樣的宏旨寫作,若沒有“真思考”,僅止步于命題引導材料的提示,僅限于批評“慨嘆生不逢時”“只愿安分隨時”的現(xiàn)象,從而力倡“生而有為”,這種“破立結合”的手法并非真正的思辨性表達。此文從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對“生逢其時”的渴望中指明“時”只是外在客體,如何實現(xiàn)生命價值,在于主體(人)有怎樣的“生”之行,以“志士有為于國家和民族陷于黑暗之‘時”的觀點,巧妙構建兩個關鍵詞“生”與“時”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
這樣的“真思考”是思辨性表達的核心旨義,也是青年應有的思維能力。寫作中要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要保證青年思想的獨立和理性,以呼應“青年立場”。筆者曾提出“‘宏‘紅其表,思辨其里”的寫作理念,既要高揚宏大價值觀,更要以思辨、理性、邏輯為基石來展開寫作。如“論生逢其時”“青年與創(chuàng)新”實質是二元關系型作文,要厘清“我”與“時代”、“青年”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而“弓、矢、的”“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等實質是三元關系型作文。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2.“冷眼看”的視角
時代青年的使命感在于責任擔當,也在于對現(xiàn)實的密切關注和深入思考?!袄溲劭础钡囊暯牵侵笇懽鲿r有“身在其中,置身事外”的智慧,以青年的視角進行獨立思考,提出批判性、建設性的意見,即理性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霸趯懽鹘虒W中存在一個錯誤的認知——只能認可、贊同和歌頌。殊不知,‘褒揚和‘批判、‘頌歌和‘痛吟是愛國情懷的一體兩面??梢哉f,基于憂患意識而對國家命運的深刻體察和深切憂慮,揭出問題、反思現(xiàn)實、批判不良現(xiàn)象是歌頌主旋律的‘變奏,恰是更深沉的愛國,更強烈的使命感的體現(xiàn)。”[1]這才能體現(xiàn)思辨表達最突出的特點——客觀、全面、公正。我們再以上文所提到的《論生逢其時》為例:
歷史的鏡頭切回現(xiàn)實……誠然,哀嘆生不逢時者或已少之又少,而生逢其時者曾經有的那份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是否已異化為怠惰安逸的享樂主義?在“娛樂至死”“佛喪文化”盛行的當下,我們在堅信生逢其時的同時,更要尋回那份時不我待的精神,將個體與時代緊密相連,更互相成就。
看似宏大的話題,其實質是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自身所處時代的真問題,從而聯(lián)系實際、揭示問題、反思現(xiàn)實、批判不良現(xiàn)象。從議論方式的角度來說,“破”是為了“立”,凸顯議論的針對性,體現(xiàn)寫作者的批判和反思意識,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社會現(xiàn)狀;從培養(yǎng)思辨性表達能力的角度來說,為的是“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從厚植青年家國情懷的角度來說,“冷眼看穿”為的是“熱腸掛住”,是從另一個層面表達對國家的赤誠之心。這些恰恰是青年強烈的責任感與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是對“假惡丑”的批判,是對國家命運的深刻體察和深切憂慮,是當代青年將自己納入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譜系,以文章發(fā)出吶喊的良心呼聲。
3.“普通青年”的立場
鼓勵“青年立場”的表達,做到“真實寫作”,則要正視高中學生的身份“實然”與命題所期許的“先鋒青年”“精英青年”的角色“應然”之間的距離?!芭c其說命題強調的是寫作者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體驗和‘親身經歷,不如說是以‘擬真實的體驗,在‘愿景和‘共識中激發(fā)青年學生的主旋律意識,強調見識和擔當精神。因而,這些命題更像一個個‘思想實驗,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思考,澄清思想,體現(xiàn)時代青年的大視野、大胸襟、大情懷。”[2]這種命題提倡當代青年不僅要把握自身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將個人努力置于民族復興的歷史潮流之中;更要正視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情況中找準自身定位,從普通青年的立場出發(fā),寫出自己的理解、觀察、思考與情感共鳴,在個體微觀言說中體現(xiàn)宏大意旨。我們以下圖來作說明:
就著命題對時代要求的呼應去實現(xiàn)“我的寫作和我的表達”,要從“我太行了”的“說空話”走向“我還不太行”的“說實話”,著重寫改進的方法,在歷史浪潮中做積極回應時代使命的踐行者,在未來的發(fā)展洪流中不斷超越自我,再歸結到“未來我一定能行”的勇毅信念與堅定精神。
【段1】或許我們不似明月般輝煌,也沒有太陽的明耀,但即使我們是一只朝生暮死的螢火蟲閃耀著渺渺的微光,我們也愿意去照亮一方的黑暗,去實現(xiàn)不引人注目的薪火相傳。(“心懷火炬”與“予人星火”話題)
【段2】“無我”是高揚的價值觀,不是要求人人都須“無我”,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普通的崗位上,正心修身,以默默地工作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這是家國精神最樸素的踐行力量。(“做自己”與“我將無我”話題)
這兩個文段的啟示意義在于,實現(xiàn)家國情懷沒有唯一的“最優(yōu)解”,寫作者把目光投射于自我,沒有以“高擎火炬者”“無我者”自居,而是著眼于“大”,立足于“小”——落筆于時代大節(jié)奏里的每個青年都是以自己的小節(jié)拍奏出最強音的“普通青年”,并在可行性上提出合乎情理、合乎實際的做法。從現(xiàn)實層面來說,不同青年只有在不同行業(yè)、不同領域踔厲奮發(fā)、自信自強,就個體所能去做“實在”而“實際”的“實事”,彰顯出“人—我”“家—國”“小我—大我”強烈的價值認同,才能實現(xiàn)自我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的同頻共振。
“寫作教學又是語文教育的組成部分,我們要站在‘語文教育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大問之下,去思考議論性文章寫作對青少年成長的價值,明辨其獨特的文體功能,并厘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3]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真正寫好“青年立場”作文。基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培養(yǎng)客觀理性、開放包容,兼具胸懷天下、勇于擔當?shù)那嗄辏瑢懽鹘虒W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