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俊 付明端 薛玉鳳
DOI:10.3969/j.issn.1673-3851(s).2023.05.006
收稿日期:2022-12-17? 網(wǎng)絡出版日期:2023-04-25網(wǎng)絡出版日期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一般項目(21HQZZ014YB)
作者簡介:毛文?。?993-? ),男,浙江衢州人,實習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文學翻譯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付明端,E-mail:fumingduan@aliyun.com
摘? 要:對出版機構贊助權力話語的考察有助于辯證地認識文學翻譯的出版路徑,描寫翻譯的社會交際屬性和生產(chǎn)屬性。從贊助人框架出發(fā),對比考察魯迅小說不同英譯本的出版主體及其在副文本層面的權力話語書寫與操縱。外宣譯出路徑贊助下的楊憲益、戴乃迭譯本,其贊助主體在副文本中顯身外敘,同期譯者隱身。學術譯入路徑贊助下的萊爾(Lyell)譯本,其贊助主體在副文本中有限介入,協(xié)力譯者的學術詮釋。商業(yè)譯入路徑贊助下的藍詩玲譯本,其贊助主體與譯者在副文本中共同顯身,協(xié)調互動,形成同一導向的副文本話語,以吸引大眾讀者。三個譯本不同的副文本話語反映出三類中國文學翻譯出版路徑的各自優(yōu)勢。外宣譯出路徑保障了譯本話語敘事與中國文化形象構建的真實,學術譯入路徑通過話語詮釋構建了中國文學在海外專業(yè)讀者群中的聲名,商業(yè)譯入路徑通過引導性的副文本話語幫助打開大眾讀者市場。這種不同贊助主體施為路徑的特征與優(yōu)勢啟示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守正創(chuàng)新,協(xié)調各類路徑以多元的話語敘事形式共促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關鍵詞:出版機構;文學翻譯;魯迅小說;贊助;副文本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3851 (2023) 10-0549-10
Power discourse and paratext manipulation of patronage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u Xun′s novels
MAO? Wenjun, FU? Mingduan, XUE? Yu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patronage′s power discourse of different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would be helpful to dialectically understand path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rofile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attribute and production attribute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ronage framework, the study compares publishing bodies conducting in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novels, as well as their power discourse and manipulation featured in paratexts. Translation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B.Tayler belongs to the path of publicity translating in which patronages explicitly narrate their discourse while the translator is invisible. Translation by William A. Lyell belongs to the path of academic translating in which patronages mainly support the translator to narrate academic discourses. Translation by Julia Lovell belongs to the path of commercial translating in which patronages and the translator get coordinated in narrating paratext discourses so as to fully attract public readers. The paratext discourses of three translations reflect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paths paths of Chines literature translating and publishing. The publicity translating path ensures the truth of discourse narrativ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mage. The academic translation path constructs the reput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mong overseas professional readers via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The commercial translating path helps to open up the mass reader market through guiding paratext discour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ranslating paths with different patronages enlighte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o uphol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break new ground and promot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via diversified discourse narrative methods.
Key words:publishing institutions; literary translating; novels by Lu Xun; patronage; paratexts
魯迅創(chuàng)作的小說作品膾炙人口,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佳作,不僅享譽國內(nèi),亦在海外被廣泛譯介,作品譯本已覆蓋“50多種語言”[1],是中國文學域外傳播的熱點文本。學界對魯迅小說的翻譯研究持續(xù)保持旺盛活力,并逐步由純粹語言視角向文化和社會綜合視角跨學科延伸,老樹新枝,研究內(nèi)涵更為豐富。如王瑞等[2]從翻譯社會學視角考察了譯者在魯迅小說早期經(jīng)典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王樹槐[3]基于現(xiàn)象學文論視角探討了魯迅小說不同英譯本折射出的譯者隱蔽價值觀及觀念成因。但遺憾的是,現(xiàn)有魯迅小說翻譯研究仍聚焦于原作、譯者、讀者等行動對象,而對以出版機構為代表的贊助人關注不足。贊助人作為“在促進或阻止文學閱讀、寫作和改寫上持有權力的個人或機構”[4],對文學發(fā)起、生產(chǎn)與傳播有著重大影響力,特別是在民族文學以翻譯為途徑向世界文學邁進的質量轉變過程中,它是不可或缺的支撐要素與在場力量。
出版機構作為活躍的贊助施為體和翻譯活動中的資本優(yōu)勢方,與其他翻譯活動行動者的接觸最為緊密、頻繁,影響著翻譯自發(fā)起到譯本傳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不可忽視的權力主體。基于此,本文從贊助人框架出發(fā),對魯迅小說的楊憲益和戴乃迭譯本、威廉·萊爾(Lyell)譯本和藍詩玲譯本中的出版贊助主體及由其主導的路徑體系加以對比考察,并以副文本為案例,一窺出版機構在譯本中的贊助話語與副文本操縱。魯迅小說的楊戴譯本、萊爾譯本和藍詩玲譯本是海外讀者市場中流通的主流英文全譯本,備受學界關注。本文對翻譯活動中不同贊助主體行為特質與施為路徑的考察,將贊助人這一被忽視的間性主體置于翻譯研究的視野中心,有助于描寫翻譯的社會交際屬性和社會生產(chǎn)屬性,幫助辨析不同贊助模式的中國文學外譯路徑及其特質,為如何發(fā)揮不同類別贊助主體的優(yōu)勢、認識并推動贊助機構對文學外譯的良性哺育提供新的觀測點。
一、以書為媒:外宣譯出路徑下的楊戴譯本
(一)贊助出版背景
楊憲益、戴乃迭譯本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于1954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外文出版社是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前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下屬的官方綜合性、專業(yè)化、外向型國際傳播機構,自成立以來長期承擔著國家對外翻譯出版任務,是“我國對外翻譯出版事業(yè)的主力軍和國家隊”[5]之一。在楊戴譯本的翻譯出版時期,中國國內(nèi)的文藝生產(chǎn)以服務國家政治事業(yè)為核心,政治生活原則、對外交往標準和階級斗爭敘事指導著文藝生產(chǎn)與文化主題。這使得該時期的文藝敘述、外宣敘述高度統(tǒng)一于政治敘述,形成協(xié)調一致的內(nèi)外話語。文藝生活中,文藝產(chǎn)出突出革命性、人民性和無產(chǎn)階級性,重視文藝作品的紅色基因、革命啟示和思想站位。反映在文學外譯上,基于社會主義詩學、現(xiàn)實主義詩學的左翼文學作品被有計劃地對外譯介,成為時代翻譯出版主題。此時國家贊助下的文學譯出旨在以文藝交往為突破口,通過文學譯出帶來的中外交往聯(lián)動“促進國際宣傳,打破國際交流對象上的局限性”,同時發(fā)揮作品的先進革命性和啟示價值“配合國家外交斗爭,促進世界革命事業(yè)”[6],從而打破國際封鎖,贏得國際支持。魯迅小說楊戴譯本的翻譯出版便是我國主動作為的文化外宣典例。魯迅的文藝作品兼具革命性、文學性,契合時代文藝生產(chǎn)主題、社會話語敘事流向和國家對外宣傳主旨。同時,魯迅本人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文化變革旗手和中國左翼文學代表人物,進一步賦予了作品符號價值和象征意義。此種作品、作者與時代話語的高度價值耦合,使得魯迅作品作為人民文學的代表佳作映入文學對外翻譯選題視域。
(二)路徑核心:制度化文化外宣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構建了國家統(tǒng)籌、政府推動、國有出版機構為贊助施為主體,社會各方為重要參與力量的制度化文學譯出路徑,改變了近代至新中國成立前依賴個體施為的碎片化、離散化文學譯出,扭轉了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失聲的局面。制度化文學譯出路徑的本質是國家贊助下主動而為的外宣譯出,是一類“以信息文化交流為核心的公共外交手段”[7]。文學翻譯的國家贊助模式以代表國家意志和服務國家利益為特征,以一定國家資源為基本依托和保障,在國家制度化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的統(tǒng)一指導下,自上而下形成原則明確、標準統(tǒng)一的生產(chǎn)及傳播體系鏈,以贊助文學翻譯出版為重要方式來實現(xiàn)基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意志敘事與話語表達。這一翻譯出版路徑在黨和政府的引領下有力促成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拳頭效應,有效發(fā)揮了國家贊助系統(tǒng)的體量優(yōu)勢及系統(tǒng)象征資本帶來的輻射效應,保障了翻譯出版生產(chǎn)要素的暢通流轉,通過最優(yōu)化的人力、物力、資源調度與配置形成機制化、規(guī)?;⑦B續(xù)化的文學對外翻譯出版,保障促進了中國文化的求真表達和中國形象的真實建構。
同時,因其贊助背景的國家屬性和文化外交特質,國家贊助的翻譯出版物在文化親緣性強、歷史淵源深厚、有著良好政治交往和民間交往基礎的海外國家和地區(qū)往往更易傳播并被接受,在文化根源疏離、交往基礎薄弱、彼此有著特殊歷史過往的海外國家和地區(qū)則易被功利化地打上政治標簽,而遭遇出版發(fā)行杯葛和基于民族狂熱的非理性批判。在楊戴譯本翻譯出版時期,受制于冷戰(zhàn)政治氣候和緊張的中西國際關系,國家贊助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特別是歐美市場的發(fā)行一度受限。海外發(fā)行與銷售集中于中國國際書店及各國共產(chǎn)黨、共運組織、左翼民主黨派經(jīng)營的書店及貿(mào)易機構。為彌補不足、提升后勁、拓展渠道、擴大受眾,向海外圖書館、學術機構、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捐贈,在外交或文化活動上贈刊等公益性傳播方式成為海外發(fā)行的有力補充途徑。
(三)路徑特點
1.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實領導
由國家贊助并主導的文學譯出路徑,因國家上層建筑和經(jīng)濟基礎的屬性差異,表現(xiàn)出不同的體系特征。西方各國采用該種路徑,如美國的基金會模式、歐洲各國的文化部門模式,常常表現(xiàn)出傾向頭部階級利益和迷信自由市場的行為傾向。這使得其路徑體系極易被特定階層群體控制,表現(xiàn)出騎墻搖擺性。同時,體系抗市場流變的韌性減弱,極易被經(jīng)濟浪潮裹挾。我國制度化文學譯出路徑有別于西方體系的先進性,主要表現(xiàn)為始終堅持黨的堅實領導和思想引領。這保障了我國制度化文學譯出路徑在建設及施為上具有穩(wěn)定的基礎和不竭的動力,以書為媒賦能文化對外傳播。作為黨領導下文化建設與對外傳播事業(yè)的重要組成,我國翻譯出版活動以國家意志為內(nèi)核,在國家頂層結構統(tǒng)籌和設計下,始終立足于維護國家利益,服務國家戰(zhàn)略,擔負國家使命,滿足國家建設需求,面向市場但不任由市場操縱,在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xiàn)其與經(jīng)濟效益的共贏。
2.場域話語協(xié)調、統(tǒng)一
在該路徑的運作過程中,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和社會生活主流話語與翻譯贊助者和行動者話語高度同構。路徑的贊助施為體系以權力資本為統(tǒng)轄,全面有效地整合并掌握了與翻譯出版相關的經(jīng)濟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這保障了翻譯系統(tǒng)和社會其他領域系統(tǒng)之間、翻譯系統(tǒng)和母系統(tǒng)文藝生產(chǎn)系統(tǒng)之間、翻譯系統(tǒng)內(nèi)部各子系統(tǒng)之間、翻譯贊助系統(tǒng)內(nèi)部各行為主體之間,在意識形態(tài)、話語敘事、行為目標、指導原則和核心規(guī)范上的高度統(tǒng)一。在楊戴譯本的文本書寫上,無論是作為譯者的楊憲益、戴乃迭,還是相關編者,個人話語的介入都是審慎克制的。楊憲益、戴乃迭更多地以直譯方式翻譯原文,在段落和篇章結構上忠實于原作,處于譯者隱身。出版機構亦以原作內(nèi)容為核心提供和展示信息。
3.譯事的組織性和工程性
在該路徑的塔式結構中,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翻譯生產(chǎn)的定義者和詮釋者,繪制對外翻譯藍圖,確立翻譯生產(chǎn)的規(guī)劃布局、施為原則和評價標準。包括譯者和贊助人在內(nèi)的翻譯、出版、發(fā)行各系統(tǒng)行為主體,是具體文藝生產(chǎn)活動的執(zhí)行者、責任人和利益關聯(lián)者,確保生產(chǎn)規(guī)劃作為國家文化生產(chǎn)的有機組成按照既定原則和標準落實。這使得譯事表現(xiàn)出明確的組織性和程序性。在原作選材上,納入翻譯贊助計劃的作品須經(jīng)過責任部門系統(tǒng)規(guī)劃、周密論證,原作選材的偶發(fā)性、隨意性小。翻譯出版的長線布局以服務國家政治、文化、外交各項事業(yè)建設為宗旨,短期計劃則基于實際,實事求是,隨世情需求設置。譯者主要根據(jù)政治和文藝雙重考核標準招募和選派,既充分考慮業(yè)務能力,又高度重視譯者的政治站位、責任感、使命感和文化擔當。楊憲益胞妹楊苡[8]曾回憶楊憲益、戴乃迭的翻譯“不能說全是從興趣出發(fā)”,更是因為“這是需要對外介紹的”,是中國的優(yōu)秀文學、優(yōu)秀文化。
二、文學闡釋:學術譯入路徑下的萊爾譯本
(一)贊助出版背景
威廉·萊爾譯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于1990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夏威夷大學出版社是美國知名的大學出版機構,其對翻譯出版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國家和地區(qū)的自然科學、人文社科作品情有獨鐘。根據(jù)曾玲玲[9]對1979—2017年中國當代小說在英美市場出版情況的統(tǒng)計,在英美大學出版社中,夏威夷大學出版的中國當代小說譯著數(shù)量以16部位居第二,僅次于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萊爾譯本出版發(fā)行的20世紀90年代恰處海外新一輪中國研究熱潮肇始之際。伴隨著中西關系回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西方世界對中國不再一味抵觸,中學西傳重燃勃勃生機。面對中國逐漸崛起的現(xiàn)實和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西方世界了解中國并與中國在各層次交流合作的需求和興趣與日俱增,但由于歷史性原因,其對中國的既有了解相對匱乏。這一尖銳矛盾促進了新一輪中國研究熱潮的興起,在文學領域表現(xiàn)為以西方大學出版社為主體的學術型出版機構有計劃地開展中國文學翻譯出版,在文學作品的選材上也更看重作品的學術價值、典型性和社會性。萊爾譯本的翻譯出版幫助魯迅小說進一步步入西方讀者市場,特別是以利益關聯(lián)讀者(如中國研究學者、中國文學或語言學習者)為代表的專業(yè)讀者市場。
(二)路徑核心:文學的社會符號化
萊爾譯本的翻譯出版屬于西方大學出版社贊助下的中國文學海外學術譯入。國外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學長期呈現(xiàn)出以詮釋、解讀、旁證為特征的文學社會符號化傾向。中國文學常被視作抽離的社會現(xiàn)實或盆景化的歷史生態(tài),即一種中國現(xiàn)實的時代鏡像或歷史鏡像。中國研究需求和中國文史的泛社會化閱讀需求激發(fā)了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學術譯入路徑。
在該路徑中,翻譯文學作為異域文明窗口的社會棱鏡與文化透射功能被重視。路徑中的贊助主體關注原著的研究價值和其作為某種生態(tài)鏡像的典型性,在服務國外社會對中國文學的泛社會化閱讀需求的同時,通過贊助翻譯活動為自身積累象征資本。譯者和專業(yè)讀者嘗試通過詮釋作品的本體內(nèi)涵來構建中國的符號模型,站在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或文化學角度,解讀文學作品折射出的歷史語境下的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辨析中國人的思維觀念、精神心理和行為邏輯,達成符合本國社會文化可接受度的認知衍生和自洽。讀者在閱讀中試圖由旁證己,以異域國度的相似狀況解釋自身所經(jīng)歷的物質現(xiàn)實與精神現(xiàn)實,尋求一種群體性的心理慰藉和創(chuàng)傷療愈,哪怕這種慰藉和療愈只是某種基于浪漫想象的自我滿足與自我感動。
西方學術譯入路徑下產(chǎn)出的萊譯本,漂浮于贊助資本所需、譯者自我言說和需求讀者閱讀視野交織而成的翻譯空間。譯本中,翻譯話語與詮釋話語深度融合,以實現(xiàn)各方訴求的共贏,作品的中國社會鏡像作用被關照和書寫,存在的西方批判被淡化和削弱,形成了作品文藝自敘、機構價值自敘、譯者學術自敘、讀者期待他敘的話語重構。例如,萊爾將《阿Q正傳》中主人公阿Q的人生悲劇歸結為其對自身社會角色定位的不滿及由此產(chǎn)生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價值觀的沖突,認為阿Q精神雖不道德但在心理上是一種合理的、積極的逃避[10]。因此,萊爾譯本弱化了原作對阿Q形象的負面塑造,將阿Q話語中的弱語氣詞譯為英文中的強語氣詞,將一些負面情感色彩的表達替換為中性情感色彩的表達,在人物的動作和體態(tài)描寫上增譯了幽默元素。這種處理使得萊爾譯本筆下的阿Q從一個逃避者成了一個行為舉止詼諧、游走在生存與反抗之間的中間者。這與原作想要表達的對阿Q一類愚昧、麻木、懦弱病態(tài)國民及其可悲奴性思想的批判截然不同。
(三)路徑特點
1.學術淵源領航出版結構
大學出版社的出版活動一般立足于源頭高等學府的教科研資源、學科特色和人才儲備,在傳統(tǒng)綜合性圖書出版業(yè)務之外,通過學術引領和教育教學資源編纂形成自身富有代表性的出版結構,培育主題品牌。大學出版社的出版活動有內(nèi)外雙向的服務功能:向內(nèi)構建專業(yè)平臺,以圖書館、高校等為常規(guī)流向,滿足了專業(yè)讀者的學術閱讀需求;向外服務社會,為需求讀者提供了各個方向的高質量讀物和學習資源。萊爾譯本的策劃、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與夏威夷大學出版社的學術背景相關。夏威夷大學出版社所依托的夏威夷大學,是美國較早系統(tǒng)地開展中國研究的高等教育學府,該校下屬的東亞系和亞太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持續(xù)推進以中國研究為代表的亞洲研究項目和太平洋區(qū)域研究項目。由此構建的專業(yè)隊伍和產(chǎn)生的內(nèi)向教科研需求,推動了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先后推出“現(xiàn)代中國小說叢書系列”等中國讀物。
2.學術資本哺育象征資本
以大學出版社為代表的學術型出版機構,處于學術資本和文化資本引導下的“受限制生產(chǎn)子場域”,希冀通過出版活動建立“象征資本、認可資本”[11],鞏固或提升業(yè)內(nèi)地位。該場域下的翻譯出版路徑建基于出版機構和受贊助譯者彼此之間在教科研志趣、學術話語和專業(yè)積累上的一致。雙方視角相通,需求同趨,利益同一,都需要將自身的既有學術資本和文化資本兌現(xiàn)為其他的利益資本,建立專業(yè)口碑,獲得社會認可。大學出版機構依托所持的學術資本和文化資本提供專業(yè)資源,發(fā)揮其在業(yè)界風尚上的話語引領作用,取得在讀者群中發(fā)行、流通的印象優(yōu)勢,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分發(fā)渠道和沉淀的需求群體。譯者發(fā)揮長期積累的文化資本和學術資本構建譯本,以此為磚石擴充自身的衍生學術資本、文化資本和象征資本,建構學界聲譽。在萊爾譯本的翻譯出版中,雙方在兌現(xiàn)學術資本上的一致極大促成了彼此間的融洽合作,“夏威夷大學出版社的學術高度促使萊爾以獨特的學術視角來翻譯魯迅的小說作品”[12],為萊爾的學術性翻譯提供了充分的能動空間。
3.譯者高度介入風格書寫
在文學的學術譯入路徑中,受贊助譯者多具有與出版任務契合的學術背景,在文學或相近學科領域內(nèi)有一定的學術積累和知識儲備,在某種程度需要相應的平臺資源和文本資料來服務自身學術興趣,豐富學術資本。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積極介入譯本書寫,以翻譯實踐為一大途徑對外敘述學術話語,闡釋自身專業(yè)見解。這使得譯本顯化地融入了譯者的學術觀點、文筆風格和文本解讀,譯本語言呈現(xiàn)出譯、寫、研、釋的多重建構。譯者威廉·萊爾是美國著名的魯迅研究學者,先后推出了The Short Story Theatre of Lu Hsün、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等魯迅研究著作。他對魯迅作品的翻譯既是文學翻譯行為,也是對魯迅研究活動的補充和外敘。萊爾認為“中英語言如此不同,過度尋求在其中一種語言的真,也意味著在另一種語言上的誤”[13]xl,因此他在翻譯時運用了多種改寫策略,如文風夸張化、更改原文時態(tài)等,這樣的翻譯書寫“使魯迅半當代化和美國化”[14],譯本表現(xiàn)出濃烈的譯者個人風格。此外,萊爾在譯本中多次表達了自身對于魯迅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學術見解,比如,他認為魯迅在中國社會被過度符號化、偶像化,“具有諷刺意味”[13]xxx。
三、調試改寫:商業(yè)譯入路徑下的藍詩玲譯本
(一)贊助出版背景
藍詩玲譯本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于2009年由企鵝出版集團(Penguin Group)出版發(fā)行,是企鵝經(jīng)典文庫作品之一。企鵝出版集團是經(jīng)營國際化綜合性圖書出版業(yè)務的大型跨國商業(yè)集團,在國際圖書出版市場,特別是英美圖書出版市場,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企鵝出版集團的市場嗅覺敏銳,較早將目光投向中國文學市場,發(fā)掘中國文學作品在英美讀者市場的適銷潛力,先后將不少中國文學作品引入旗下企鵝經(jīng)典、企鵝文庫系列品牌,出版主題涵蓋了中國古典文學和現(xiàn)當代文學。以其1979—2007年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出版數(shù)量為例,在西方商業(yè)出版機構中,企鵝出版集團的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出版數(shù)量僅次于蘭登書屋,大幅領先于哈珀柯林斯等其他西方大型商業(yè)出版集團[9]。藍詩玲和企鵝出版社之間的合作頗為成功。藍詩玲充分發(fā)揮了其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上的教育訓練積淀和翻譯實踐經(jīng)驗。企鵝出版集團通過專業(yè)化的譯事管理和商業(yè)運營為藍詩玲的翻譯提供了諸多幫助。雙方的合作助力了魯迅小說英譯本進入海外大眾讀者市場。
(二)路徑核心:經(jīng)濟利益本位
藍詩玲譯本的翻譯出版路徑是海外市場資本運作下的文學商業(yè)譯入路徑。西方商業(yè)出版社對中國文學的譯入出版,本質上是以經(jīng)濟效益為核心內(nèi)驅力的市場經(jīng)營性文化貿(mào)易行為。在該翻譯出版路徑中,商業(yè)場域高度介入文學場域,經(jīng)濟因素貫穿實踐全過程,市場資本權力全方位配置翻譯生產(chǎn)、出版、發(fā)行要素。文學翻譯的發(fā)起源于商業(yè)出版社及其利益相關體的經(jīng)濟利益需求和市場姿態(tài)需求。在路徑形態(tài)上,譯事管理表現(xiàn)出市場機制主導下的精細分工、標準流程和風險管控。譯后出版發(fā)行程式化,伴有成熟的市場反饋與銷量跟蹤機制,以便及時根據(jù)收益情況決定出版物的后續(xù)經(jīng)營策略。
西方商業(yè)出版社在贊助施為過程中,經(jīng)濟利益本位,遵循商業(yè)邏輯和企業(yè)思維運作中國文學進入海外讀者市場。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文學被視為具有潛在利潤空間的原體素材,面向海外讀者市場特別是海外大眾讀者市場調試、加工、販售,從海外文化資源被商品化、產(chǎn)業(yè)化為舶來文化產(chǎn)品。無論是尋求直接經(jīng)濟回報,抑或是期待展示市場姿態(tài)獲得隱性市場紅利,商業(yè)贊助主體始終試圖尋求最短經(jīng)濟路徑,謀求最高效的產(chǎn)品市場占有、流通與傳播,最大限度兌現(xiàn)原體文學資源的文化產(chǎn)能,以獲得回報。在市場潛能和經(jīng)濟效益為導向的贊助邏輯主導下,出版物的潛在市場前景和預估經(jīng)濟效益成為商業(yè)出版機構出版決策的關鍵因素。為提升譯本的可讀性進而“向中國研究專家圈子以外的讀者解釋魯迅在中國的經(jīng)典性” [15]xlv,吸引大眾讀者購買,藍詩玲在翻譯過程中嘗試通過信息增補來減少讀者的閱讀困難,如通過增加尾注補充文本背景信息,在副文本中添加對漢語拼音的說明來幫助讀者理解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音譯。
(三)路徑特點
1.原作選材現(xiàn)實、功利
由于文化親緣性、歷史親和力、詩學結構等多方面存在的距離感和差異性,相對母語文學,翻譯文學在域外圖書市場所占體量偏小,獲得穩(wěn)定市場份額、贏得長期讀者青睞的難度更大。出于風險管控,海外商業(yè)出版機構對翻譯文學的經(jīng)營在原作選材上表現(xiàn)出審慎的控制性篩選。這使得譯入文學的出版結構固化,出版主題集中。已有傳統(tǒng)聲名積淀、權威獎項加成或業(yè)界主流認可的作家及其作品,更易映入翻譯選材視域。在同類語系或相近文化背景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市場檢驗、建立正向市場反饋的文學作品,更易通過重譯、轉譯、代理發(fā)行等方式被引入第三方市場。具體到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甄選,作品的“可譯性”及其“與西方文學的相似性”[16]是西方商業(yè)出版機構遴選原作的最基本標準。從可譯性角度來看,前期在西方發(fā)行出版的楊戴譯本、王際真譯本、萊爾譯本,為藍詩玲譯本的翻譯出版提供了豐富的平行文本資源,并構建了魯迅文學這一翻譯出版主題在西方讀者市場的預期受眾。從文學相似性來看,魯迅小說的內(nèi)容書寫在某種程度上與西方傳統(tǒng)諷喻文學有相合之處,故事內(nèi)容符合西方大眾讀者對近現(xiàn)代中國的閱讀想象,辛辣的文筆風格、突出的人物塑造和多元的異質元素亦契合西方讀者的文化期待。
2.譯事切分精細、單元化
翻譯文學的商業(yè)出版路徑傾向于通過高度精細化的人員分工形成單元化、標準化的譯事管理與文本生產(chǎn)流程,以此落實責任,提升品控,加強贊助主體對翻譯活動的掌控。作為譯事施為主體的譯者,是文學商品生產(chǎn)鏈中的契約行為者之一。商業(yè)出版機構向譯者提供經(jīng)濟保障與譯事支持。譯者遵循勞務契約,滿足出版贊助主體在翻譯周期、譯本風格、行文格式等各式層面上的要求。在這一路徑中,文學經(jīng)紀、策劃、編輯、美工、宣發(fā)等譯稿生產(chǎn)鏈內(nèi)部人士的參與度顯著提升。同時,以特定領域專家和邀約評論者為代表的外部行動者被引入譯事流程。前者擔負起解疑答惑者的角色,為譯者的翻譯實踐和出版社的出版發(fā)行提供專項服務。后者往往通過撰寫前言或后記、發(fā)表文評、活動站臺等形式介入譯事,以自身聲名資源、象征資本或在特定領域內(nèi)的優(yōu)勢為譯作造勢。在藍詩玲譯本的翻譯中,這種精細分工下的多元角色參與模式,在文字潤色、文化考究、人物解讀等多方面為藍詩玲提供了幫助。
3.以大眾讀者為文學銷售基本盤
在預期讀者層面,出于對經(jīng)濟效益的考慮,商業(yè)出版機構往往以大眾讀者作為主受眾群體,構建文學銷售基本盤,擴大發(fā)行輻射面,獲取盡可能多的經(jīng)濟收益。在文學譯入的商業(yè)路徑中,贊助主體通過研究、判斷并回應大眾讀者的閱讀期待、文學視野和文化心理來調試文學作品,以此提升譯作與域外文學世界的契合度,加強作品的可讀性、適銷性,兌現(xiàn)文學原作的盈利潛能,實現(xiàn)自身的經(jīng)濟訴求。此外,為吸引大眾讀者,商業(yè)出版機構會根據(jù)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不同階層大眾讀者的經(jīng)濟水平、文化距離、教育程度、讀本需求、閱讀習慣等,以平價書、精裝書、有聲書、電子書等不同制式的載體發(fā)行翻譯文學讀物,提供多元選擇。企鵝集團對藍詩玲譯本的市場定位是面向西方大眾讀者市場的中國文學讀物,旨在向大眾讀者提供輕松、舒適的域外經(jīng)典文學閱讀體驗。為服務于此,藍詩玲采用了大量的翻譯改寫以消解原作中不易為西方讀者理解或接受的內(nèi)容,用輕快、簡潔的行文提升作品語言的流暢性和情節(jié)的連貫性。如在處理《阿Q正傳》時,藍詩玲壓縮了原作的序言章節(jié),以避免故事鋪墊過長降低讀者的閱讀熱情。
四、譯本副文本中的贊助話語
副文本是“環(huán)繞于正文本周圍的語言或非語言伴隨形式”[17]1,按照與正文間的位置關系分為“內(nèi)副文本”和“外副文本”[17]5。內(nèi)副文本與正文處于同一位置空間,包括封面、扉頁、前言、序跋、注釋、后記等。外副文本是正文在外部時空的延展,包括評論、廣告、采訪、翻譯手札、讀者反饋等。二者“都對正文本的呈現(xiàn)和接受有影響”[17]7。作為“為文本有意識打造的門檻”[18],副文本概念打破了文本內(nèi)部要素和外部存在之間橫亙的閾限隔閡,對于拓展文學研究的邊界與視野具有重要意義。翻譯文學的副文本作為“正文本的強化和伴隨形式”[19],通過“闡釋、商業(yè)和導航”[20]三大基本功能的發(fā)揮“豐富、詮釋、細化、回驗了正文本意義”[21],是翻譯文本完整意義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譯本副文本的施為主體主要包括譯者和出版方,副文本不僅是譯者聲音的體現(xiàn),亦是贊助者聲音的體現(xiàn)。翻譯活動的完整施行離不開出版方的贊助施為,出版方的贊助話語與權力滲透或隱或現(xiàn)于翻譯閉環(huán)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副文本既是出版方文本介入程度幾何的直觀體現(xiàn),亦是“出版方在目標文化中闡釋翻譯文學文本的一個主要方式”[22]。魯迅小說三大英文全譯本的出版方不同,形成了相異的翻譯出版路徑。這種贊助施為主體的差異鮮明表現(xiàn)于以封面和序跋為代表的譯本副文本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贊助話語特征。
(一)封面話語:銘印首因效應
圖書封面是讀者在選購圖書時首先接觸到的文本視覺元素,對觸發(fā)閱讀首因效應、激發(fā)讀者消費興趣具有前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讀者對譯本的前置閱讀印象。圖書封面的裝幀設計通常由出版社負責,出版社的贊助權力可直接介入譯本的該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不同譯本殊易的封面設計,折射出各出版社對翻譯文本不同的產(chǎn)品定位、讀者預設與出版態(tài)度。
楊戴譯本的封面如圖1所示。外文出版社作為國有出版機構,其文學出版物的封面設計契合時代下的社會主義文藝敘事與審美標準,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前17年的文藝生產(chǎn)中表現(xiàn)出簡明樸素的文藝設計風格及凸顯時代人物的話語書寫特征。1954年版楊戴譯本的封面,以魯迅先生素描肖像為主視圖,書名以大號字體居中書寫,封面背景色為黃色,整個封面構圖與配色表現(xiàn)出莊重正式的設計風格。與主構圖對原作者魯迅的凸顯不同,書籍譯名并未突出特定的小說篇目,封面亦未標注譯者信息??梢姉畲髯g本作為國家贊助下、國有出版機構施為的文化工程譯本,更為關注原作者的身份意義,在讀者首因效應的營造上更注重展示譯本的正式性。
萊爾譯本的封面如圖2所示。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對萊爾譯本的封面設計呈現(xiàn)一種冷色調下的水墨背景與文字書寫,這與彼時西方文藝領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固有印象契合。同時有別于楊戴譯本和藍詩玲譯本,萊爾譯本的譯者信息直接呈現(xiàn)于封面之上,這源于譯本學術型翻譯本質下的譯者自敘需求,即直觀地展示譯者的文本介入,從而為譯者自身積累學術資本。此外,萊爾譯本的書名突出了小說選篇《狂人日記》,這是因為《狂人日記》中對舊中國吃人社會、食人盛宴和虛偽封建道德謊言的辛辣諷刺契合萊爾譯本基于社會學視角闡釋中國歷史與國民人性的學術翻譯目的,也符合彼時西方讀者的閱讀期待。
藍詩玲譯本的封面如圖3所示。企鵝出版社的封面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商業(yè)出版社在系列讀物運作上的商業(yè)品牌意識與程式化模式。藍譯本的封面設計遵循企鵝經(jīng)典文庫企劃系列的統(tǒng)一設計,以封面配圖、企鵝集團Logo、書名呈現(xiàn)三段式層次設計,配色亦為該系列統(tǒng)一的黑色底色、橙色作者名和白色書名的配色方式。這種封面設計的延續(xù)性提升了讀物的品牌辨識度,能幫助西方消費者獲得產(chǎn)品和品牌之間的圖示聯(lián)想,增強讀物的視覺親切感,從而促進宣發(fā)。封面配圖呈現(xiàn)了立于中國石橋上、撐著油紙傘、扎著鼠尾辮的中國青年,這一配圖刻意迎合
①? 圖片來源:Lu X. 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M].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tran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54。
了西方固有認知中的清末民初中國人物與物件形象,配合西方既有的中華文化印象和對中國他族特征的異域想象,以攫取眼球效應,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目光,增加讀者興趣。此外,譯本書名突出了故事性強的魯迅長篇小說《阿Q正傳》,這也暗合于譯本以大眾讀者為預設受眾、提供適讀文學讀物的定位。
(二)序跋話語:書寫閱讀前見
序跋是出版者或譯者的意志話語、意圖彰顯與文本詮釋,是其介入文本意義傳達和價值建構的有力渠道。魯迅小說楊戴譯本、萊爾譯本和藍詩玲譯本的序跋話語與封面話語均高度一致,形成了副文本間的互文,但三者各自的贊助話語表現(xiàn)和副文本施為存在不同。作為國家贊助下的文化工程型譯本,楊戴譯本的序跋表現(xiàn)出副文本體量小、贊助者顯身而譯者隱匿、敘事話語突出原作者三大特征。首先,在體量規(guī)模上,楊戴譯本的前、后副本文數(shù)量遠少于萊爾譯本和藍譯本,1954年首版和后續(xù)再版版本的副文本基本都由出版前言和代序組成,1972年版本甚至刪除了序跋。其次,在撰寫者層面,出版者顯身、譯者隱匿,序跋基本由出版社責任編輯和邀約的文聯(lián)專家負責,而無譯者序言。如1954年首版序跋和1980版序跋都援引自魯迅好友、左翼文藝理論家馮雪峰所作的《魯迅的生平和思想》,1960年再版序跋為作協(xié)專家葉以群創(chuàng)作的《魯迅的生平和小說》??梢姡跅畲髯g本的創(chuàng)作中,譯者介入更多局限于正文翻譯部分,譯者話語并未延展到前、后副文本。最后,楊戴譯本序跋在敘事話語上重點突出魯迅,這與封面裝幀體現(xiàn)出的畫面話語高度一致。前后幾個版本的外文出版社出版前言都側重介紹魯迅生平經(jīng)歷、革命歷程及其文藝創(chuàng)作在反帝反封上的革命性,通過對原作者身份的展現(xiàn),輔助對作品革命性和思想性價值的敘述。
相對于楊戴譯本,萊爾譯本序跋的文本體量更大,內(nèi)容更為豐富。在序跋中,贊助者支持譯者居于副文本中心對外言說,序跋體現(xiàn)出西方固有中國印象影響下、基于社會學闡述與詮釋的學術話語特征。譯本的序跋主要由譯者威廉·萊爾撰寫的原作者小傳、原作介紹和譯作導言組成,且譯者在序跋中的顯身外敘強勢,觀點鮮明。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則主要負責文字編輯和譯事協(xié)力。在副文本話語上,萊爾譯本的序跋表現(xiàn)出譯者學術視角下的文本闡述與話語詮釋,序跋中大量融入了萊爾對魯迅其人其事和魯迅文學作品的學術詮釋與價值解讀。萊爾譯本的序跋更關注魯迅作為社會思想家對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問題的人文關懷,認為魯迅是介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間的“中間型的知識分子”[13]vii,在摧毀舊有腐朽秩序中嘗試探尋“基于真誠、同情、正直和愛”[13]vii的社會新路。而魯迅小說恰是魯迅基于自身人生經(jīng)歷對“中國人性格最大不足”[13]xxxi社會思考的文學呈現(xiàn),反映了彼時中國社會等級制度導致的中國人“缺乏愛、同情、真誠和正直”[13]xxxi。萊爾譯本序跋呈現(xiàn)的學術觀點和營造的文本閱讀前見與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學的泛社會化解讀和西方式歷史政治批判風潮相一致,將中國文學特別是現(xiàn)當代文學視作中國社會的鏡像折射,并以西方的社會文化視角加以闡釋。
在三個英文全譯本中,藍詩玲譯本的副文本內(nèi)容最為豐富,包括出版前言、版權頁、致謝、人物年表、前序、閱讀參考書目、譯者自序等多種類型,參與主體包括企鵝出版社、譯者和邀約評論者,以此向西方讀者提供閱讀前導和背景信息。在出版前言和封底文案中,企鵝出版社的敘事話語并不單獨圍繞原作者魯迅展開,而是分別著墨于魯迅、譯者藍詩玲和后記編者李翊云,形成了三元中心。在對魯迅的介紹上,企鵝出版社的前言更偏重于介紹魯迅的文學家身份及其文學貢獻,以此彰顯作品的文學藝術性和獨到之處。其對譯者藍詩玲和后記編者李翊云的介紹,重點敘述了兩人的文學經(jīng)歷和代表佳作,旨在通過展示譯者和后記編者的專業(yè)性及文學涵養(yǎng)從而表現(xiàn)作品的質量可信度和文學價值。企鵝出版社對原作者、譯者和編者的副文本敘述,其內(nèi)核目的都旨在通過彰顯文本書寫者的文化資本、學術資本和象征資本來促進譯作的聲名構建和市場吸引力營造,從而激發(fā)大眾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升譯本在翻譯圖書市場的競爭力,促進銷售。這種文學性導讀也體現(xiàn)在藍詩玲所作的前序中。譯者所作序言中,藍詩玲著重強調了魯迅小說的文學價值和文藝手法,在藍詩玲看來,魯迅文學的價值在于作品體現(xiàn)的“創(chuàng)傷社會轉型時代下作家道德責任的焦慮”[15] xxxiii和“其文學格調掌控力、不懈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驗及嚴肅而又富有激情的文學創(chuàng)作目的”[15]xxxvii,這種價值對于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有著持續(xù)影響力。
五、結? 語
現(xiàn)有魯迅小說英文全譯本由不同的贊助主體贊助出版,這種贊助主體差異帶來的權力話語操縱鮮明體現(xiàn)于譯本的副文本。楊戴譯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屬于國家贊助下、以國有出版機構為施為主體的外宣譯出路徑,譯本話語高度統(tǒng)一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這種話語特征在副文本層面表現(xiàn)為封面話語和序跋話語重點突出原作者魯迅及其作品的革命性,國有出版機構和譯者的個性話語書寫自矜審慎。萊爾譯本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屬于西方學術場域驅動下、以大學出版社為施為主體的學術譯入路徑,譯本話語體現(xiàn)出鮮明的學術詮釋與社會學符號化。在副文本層面,大學出版社委派譯者于前臺發(fā)聲,通過譯者的話語言說兌現(xiàn)學術資本,封面話語和序跋話語呈現(xiàn)夾敘夾議、學術發(fā)散的闡釋特征。藍詩玲譯本由企鵝出版集團出版發(fā)行,屬于西方商業(yè)圖書市場驅動下、以商業(yè)出版機構為施為主體的商業(yè)譯入路徑,譯本話語面向大眾讀者市場加以本地化調試,以契合大眾讀者的普遍閱讀心理。在副文本層面,商業(yè)出版社和譯者達成話語敘事默契,共同顯身外敘。
現(xiàn)今,中國文學翻譯出版的時代任務已由如何從國內(nèi)走出去,逐步過渡到如何在海外世界走進去、留下來,保質、擴容、提效,發(fā)揮文化影響力。本文以魯迅小說外譯為比較案例,考察了中國文學外譯的三類傳統(tǒng)路徑及各路徑在副文本層面的話語書寫與操縱。從中可見,外宣譯出路徑通過話語書寫的統(tǒng)一,保障了對外文化傳播的規(guī)模性、持續(xù)性和真實性。學術譯入路徑有助于譯本在專業(yè)讀者群中的流通與傳播,通過學術話語的詮釋構建中國文化的海外聲名,但存在解讀視角西化的弊端,傳播體量亦有限。商業(yè)譯入路徑幫助譯本進入廣闊的海外大眾讀者市場,擴大了對外傳播的輻射面,但該路徑在譯本話語的書寫上功利傾向明顯,易受到市場資本影響,造成文化話語的變形。這啟發(fā)我們在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文化立場的前提下守正創(chuàng)新,以外宣譯出路徑為基點,不斷夯實和發(fā)展圖書對外翻譯出版的中國力量;同時,要辯證看待學術譯入路徑和商業(yè)譯入路徑,通過多元合作發(fā)揮這兩類路徑的優(yōu)勢,使其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助力。如何在新的時代主題下更好地調動不同贊助主體在中國文學翻譯出版中的能動作用,發(fā)揮各類翻譯出版路徑的潛力,揚長避短,互惠多贏,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筑基賦能,仍有待后續(xù)研究進一步考察,并于實踐中檢驗。
參考文獻:
[1]蔡瑞珍. 文學場中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與研究[J]. 中國翻譯, 2015, 36(2):37-41.
[2]王瑞, 黃立波.《阿Q正傳》在世界文學中早期經(jīng)典化的翻譯社會學解讀[J]. 外語教學, 2022, 43(5):77-84.
[3]王樹槐. 從不定點具體化看魯迅小說四個譯本譯者的隱蔽價值觀[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21, 44(3):120-128.
[4]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 1992.
[5]黃友義, 黃長奇. 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對外翻譯出版事業(yè)發(fā)展回顧:以中國外文局為例[J].中國翻譯, 2021, 42(3):28-35.
[6]曹健飛. 中國國際圖書貿(mào)易總公司40周年紀念文集:史論集[M]. 北京:外文印刷廠, 1989:37-43.
[7]吳赟, 姜智威. 公共外交視域下中國對外翻譯的歷時考察[J]. 上海翻譯, 2021(2):25-29.
[8]楊苡. 楊憲益與翻譯[J]. 中國翻譯, 1986, 7(5) :40-41.
[9]曾玲玲. 英美出版場域中的中國當代小說(1979—2017)[J]. 出版發(fā)行研究, 2019(4):62-67.
[10]Lyell W A. 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 [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11]Bourdieu P, Johnson R.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米亞寧. 魯迅短篇小說翻譯中的社會性特征:評萊爾譯《阿Q正傳》主體間視域融合[J]. 中國翻譯, 2020, 41(6):99-106.
[13]Lu X.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M].Lyell W A, trans.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14]Tambling J. Madmen and Other Survivors:Reading Lu Xun′s Fiction[M]. Hong Kong, China: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15]Lu X. 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M]. Lovell J, trans. London,New York:Penguin Books, 2009.
[16]錢夢涵, 張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在英語世界的經(jīng)典化譯介:張愛玲個案研究[J]. 外語研究, 2021, 38(6):66-71.
[17]Genette G, Lewin J E. 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8]Batchelor K. 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 [M]. Abingdon,Oxon:Routledge, 2018.
[19]胡業(yè)爽. 副文本在文學外譯中的文化調節(jié)研究[J]. 外語學刊, 2020(3):81-87.
[20]Birke D, Christ B. Paratext and digitized narrative:Mapping thefield[J]. Narrative, 2013, 21(1):65-87.
[21]Pellatt V.Text, Extratext, Metatext and Paratext in Translation [M]. Newcastleupon Tyn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3.
[22]邵璐, 周以. 翻譯中的副文本策略和讀者接受:以余華作品在美國的譯介為例[J]. 外國語文, 2022, 38(1):10-19.
(責任編輯: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