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鮮 容
(廣州市天河區(qū)珠村小學,廣東 廣州 510660)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模式:一主題三環(huán)節(jié)六課型
鄧 鮮 容
(廣州市天河區(qū)珠村小學,廣東 廣州 510660)
[摘要]綜合實踐課程以其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多元化、動態(tài)化的特點備受關注,但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實施中,也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流程不清晰、教學任務重、教師缺乏科學教學模式的引導、綜合實踐教學幾乎無章可循、無本可依等問題,使教學實施效果大打折扣。本文構建了“一主題三環(huán)節(jié)六課型”的小學綜合實踐教學模式,以“定題—踐行—評價”三大環(huán)節(jié)為主要教學流程,以“選題指導課、方案制定課、實踐操作課、階段交流課、成果展示課、評價總結課”六大課型展開教學,引導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健康、科學、可持續(xù)地開展。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程;主題;課型;教學模式
“一主題三環(huán)節(jié)六課型”小學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是以一個明確的學習主題為總框架,以“定題—踐行—評價”三大環(huán)節(jié)為主要教學流程,以“選題指導課、方案制定課、實踐操作課、階段交流課、成果展示課、評價總結課”六大課型展開小學綜合實踐教學。[1]
一、明確學習主題,指引綜合實踐活動方向
在該教學模式中,必須首先明確學習主題,學習主題指引著整個主題性學習的有效開展,決定著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因此,教師應通過“選題指導課”和“方案制定課”來明確該次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主題。而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受視野所限、學識所限,需要教師在最初的選題環(huán)節(jié)多做篩選和指引。
以廣州市天河區(qū)珠村小學的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為例,由于該校位于廣東省乞巧第一村——珠村,乞巧文化非常濃厚,地域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校內更不乏各種乞巧工藝品的展示和精通乞巧手工的教師與學生,因此,從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課程特點出發(fā),結合校本教材,整合區(qū)域資源,該校展開了一系列以乞巧文化為背景的小學綜合實踐主題性學習,如“尋根究源話乞巧”“零距離接觸——探訪乞巧婆婆”“探尋乞巧文化名跡”“乞巧手工我會做”“乞巧文化我來傳”“乞巧文化在21世紀的新發(fā)展”等。而這些主題的確立,秉持了“小課題,長周期;小切口,大落點;成本低,效益高”的原則,如同一條清晰的線,很好地指引著教師在繁重的日常教學活動中牢牢抓住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方向,不至于迷路、無所適從,更為全校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定題—踐行—評價”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一主題三環(huán)節(jié)六課型”教學模式中提出,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主要以“定題—踐行—評價”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逐層展開,“定題”先行,“踐行”為主,“評價”追隨,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
1.選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理科學的教學模式的提出與建構,無疑有利于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進一步研究與發(fā)展。在主題性學習中,通過“選題指導課”和“方案制定課”確定了學習主題后,便以多方向、全方位、學生全員參與的高度,充分展開相關的實踐活動——“踐行”。
2.踐行
“踐行”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由“實踐操作課”和“階段交流課”兩大課型構成,體現(xiàn)了蘇霍姆林斯基提倡的“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的觀點,引導學生多動手,在動手實踐中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2]
在“做乞巧手工,品乞巧文化”的主題性學習中,筆者組織學生展開了多方向、全方位的實踐活動:組隊參觀珠村大祠堂的乞巧手工展臺,收集關于珠村乞巧手工作品的書面資料和典型作品;組隊采訪乞巧婆婆、學習制作乞巧手工的技藝,然后動手制作乞巧手工。通過前期充分地觀察與模仿學習,許多學生從門外漢變成了合格的乞巧手工藝品制作人,珠花寶塔、蓮花燈、布藝巧姐牛郎、花生繡鞋等傳統(tǒng)作品讓人贊嘆,而“習主席說乞巧”“神州上天”等充滿時代色彩的創(chuàng)新型作品更使人驚嘆制作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
3.評價
學生參觀乞巧作品展臺時自主進行拍照、錄像,回來后其中一個小組制作了一本名為《乞巧手工展》的照片冊,在班內傳閱,獲得認同;另一小組則自學了名為“超級捕快”的錄屏軟件使用方法,用一周時間制作了名為《印象之珠村乞巧工藝品》的錄像,讓學生們驚嘆。在動手制作手工藝品時,學生的進步更是讓筆者嘆服。通過舉行展覽會和電視報紙等媒體途徑向外界展示由我校小學生制作的乞巧手工,以達到傳播乞巧文化的社會目的。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展示出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些豐富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全員參與,學到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使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得到了鍛煉。
三、靈活運用六大課型,圍繞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
1.以研究性學習為橋梁,促進學生個體成長
促進學生的個體成長是教育的核心目標,課程改革應基于兒童的立場,尊重、引導、釋放兒童的天性,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應以研究性學習為橋梁,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從實踐中獲取處理問題的經(jīng)驗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杜威的實驗主義哲學思想指出的“反對從課本和教師學習,主張從經(jīng)驗學習;反對通過訓練獲得孤立的技能和技術,主張運用這些技能、技術來作為達到所積極追求的目的的手段”。[3]
學生的個體成長是獨一無二、不可代勞的,在摸索、研究、挫折中,學生將獲得寶貴的經(jīng)驗,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逐漸成長。
2.綜合實踐課程的綜合性與開放性,決定六大課型的合理性
課型是課堂教學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結構和程序,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結構是課程分類的主要依據(jù)之一,特定的課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學結構。綜合實踐課程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等特點,在整個小學階段屬于特殊的課程,應有相應的教學模式。小學綜合實踐“六課型”,以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研究性學習為思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有望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規(guī)律,提高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的能力。
3.靈活運用“六大課型”,發(fā)揚教師機智
任何理論和體系的提出都需要實事求是地去運用,切不可紙上談兵、全盤照搬,因此,執(zhí)教綜合實踐課的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學情、教材、當?shù)貐^(qū)域資源等實際情況,將“六大課型”進行合理、科學地選擇和運用,以求符合實際教學需求。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在所難免,希望“一主題三環(huán)節(jié)六課型”小學綜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能為教師們提供一個具有可行性的教學模式,起到一定的學科引導作用,推動小學綜合實踐課程進一步有效地開展。
[參 考 文 獻]
[1] 周永.對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tài)化的四點建議[J].考試周刊,2015(24):180.
[2]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16,245.
[3] 約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條:杜威論教育[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39.
[責任編輯:黃曉娜]
[收稿日期]2015-11-17
[作者簡介]鄧鮮容(1984-),女,廣東湛江人,小學一級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477(2016)06-0051-02
教學新論[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