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家
- “文本流動”與“賦家建構(gòu)”
——以西漢辭賦八家為例試論漢初文人賦學地位之升降
入討論。茲以西漢賦家地位的變化為例,嘗試討論這個話題。班固《兩都賦序》曾稱:“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钻?、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蕭統(tǒng) 21)此論西漢武帝、宣帝時期著名賦家十一家,其中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王褒四家,曾被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列入西漢賦八家之中:“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
文藝理論研究 2023年4期2023-12-11
- 呂祖謙《宋文鑒》的選賦特色及賦史意義*
鑒》收錄了52位賦家90篇賦作,是現(xiàn)存最早且篇幅最大的北宋賦選集,對于北宋賦史的建構(gòu)有著重要作用。劉培在《兩宋辭賦史》開篇指出,“在宋代文學研究中,宋文研究是薄弱環(huán)節(jié),宋代辭賦又是宋文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1]1,《宋文鑒》的選賦無疑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討?!端挝蔫b》的選賦在宋代獨樹一幟地呈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異化”傾向:在宋代持續(xù)不斷的詩賦與經(jīng)義之爭風潮下,依舊對賦體傾注了特別的情感,選賦數(shù)量多且有代表性,較為明晰地呈現(xiàn)了北宋賦的發(fā)展流變脈絡(luò);在宋代科考重律賦的大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9期2023-12-09
- 清代西域天山賦的書寫及其審美意蘊
632之狀景,在賦家筆下不再是玄遠意象,而為五岳之脈、江河之源。此時天山成為賦者審美觀照下獨立的審美對象?,F(xiàn)存清代天山賦計有王大樞《天山賦》、張澍《天山賦》、洪亮吉《天山贊》《冰山贊》(木素爾嶺)、包國璋《三箭定天山賦(以將軍三箭定天山為韻)》(主要是講征戰(zhàn)天山,軍將雄豪),還有洪亮吉《瀚海賦》《凈海贊》,從瀚海沙漠、雪山下的冷水湖泊狀寫出雪山周邊的環(huán)境。另有署名歐陽鎰、陳中騏《天山賦》,學界考證為仿王大樞《天山賦》所作,或為轉(zhuǎn)抄之作(1)史國強教授在論文
南都學壇 2023年5期2023-09-23
- 文本·文心·文論:《隋唐五代辭賦研究》的論域與方法
研究》所論,不止賦家賦作,更兼賦學理論,而且以七十余萬字的篇幅對三個緊密相連朝代的辭賦創(chuàng)作與批評作了全息化的關(guān)照。正如郭建勛先生序文所言,這部著作“將隋唐五代辭賦視為自足的整體,結(jié)合時代背景與文體特征,從宏觀上探究這一階段辭賦的發(fā)展歷程與演進規(guī)律,對此時期絕大多數(shù)賦家賦作及其理論表達,作出了立足于事實的全面而深入的解讀”[1]序1。細讀全書可知,對應(yīng)于該著賦作、賦家、賦論的,是作者立足于文本、文心、文論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在文獻基礎(chǔ)上的文化視野。一文學以作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3期2023-08-04
- 覃思文體 別有風范
對賦作類型特征、賦家題材意識乃至感物興思理論的影響,全面考察賦家的賦作與賦論,彰顯了隋唐五代辭賦的時代意義與賦史價值。滲透在全書的,不只對古今中外的文體學理論的廣泛征引,還有對文學題材與文本形態(tài)、表現(xiàn)手法與文體特質(zhì)、詩賦消長與文體演變、作家身份與創(chuàng)作心理、文史視角與文體理論等問題的系統(tǒng)思考,足見劉偉生教授在撰寫這部斷代文體史著作時的理論自覺。體式文體與語體文體之論就體式而言,賦介于詩、文之間,既多體多貌,又多源多變,《隋唐五代辭賦研究》從內(nèi)容、手法、結(jié)構(gòu)、
翠苑 2023年2期2023-05-30
- “知類”的時代*
——存在于子、 集之間的漢代“小說家”與“賦家”
。而章學誠在考察賦家源流時謂“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zhàn)國諸子。假設(shè)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征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雖其文逐聲韻,旨存比興,而深探本原,實能自成一子之學”,①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第1064 頁。直言“賦家”出入諸子,能成“一子之學”;劉師培承續(xù)章氏觀點,亦有謂“枚乘、司馬相如咸以詞賦垂名,然恢廓聲勢開拓?穾,殆縱橫之流歟?…
社會科學 2023年2期2023-04-16
- 唐賦京都書寫之思想意蘊研究
——以長安為創(chuàng)作中心的考察
學傳統(tǒng)的延續(xù)。從賦家的生平、賦文的序論以及賦作中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與判斷,發(fā)現(xiàn)唐賦中的長安書寫有著眾多篇幅,如李庾的《西都賦》,李華的《含元殿賦》,杜甫的“三大禮賦”,劉公輿的《太常觀四夷樂賦》,達奚珣的《太常觀樂器賦》,喬潭的《裴將軍劍舞賦》,謝偃的《觀舞賦》《聽歌賦》《東郊迎春賦》,王邕的《勤政樓花竿賦》,錢起的《千秋節(jié)勤政樓下觀舞馬賦》,虞世南的《獅子賦》,徐彥伯的《南郊賦》,元稹的《郊天日五色祥云賦》,王起的《東郊迎氣賦》《北郊迎冬賦》,還有張復元、李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期2023-04-05
- 武帝旌旗在眼中
——漢賦的武帝書寫及其省思
均未可輕估;二是賦家對“武帝”的描繪,實為漢人極關(guān)注的問題,其間的歷史事件與文學夸飾,尤其值得言說。以前者為時代背景,探討作為文本中心的后者之內(nèi)涵及意義,其中如天子校獵所呈現(xiàn)的尚武形象,及因緣于廟制建毀對武帝功過的評價,特別是賦家在“諷”與“頌”選擇中的歷史省思,既是其禮德觀的主旨,又由此勾連出“漢帝”群像的出場及其相關(guān)的評論。一、天子校獵:尚武形象的呈現(xiàn)漢武帝作為當朝天子形象在賦中的展現(xiàn),始于司馬相如有關(guān)“天子校獵”的描寫,其歷史視點宜置放在景、武之際的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2022-11-24
- 賦也“琢句”
,賦也“琢句”。賦家關(guān)注佳句,自魏晉始生言談,如《世說新語·文學》記述孫綽寫成《天臺山賦》,出示范榮期,范讀到賦中“佳句”,輒云:“應(yīng)是我輩語?!边@種現(xiàn)象到唐宋時代科舉闈場試賦,從技術(shù)的層面重視句法,已司空見慣。如唐無名氏《賦譜》首言“賦句”,所謂“有壯、緊、長、隔、漫、發(fā)、送、合織成,不可偏舍”,而各類句式,又分別以前人賦句為示范。以“隔句”(有輕、重、疏、密、平、雜六類隔句)為例,其“雜隔”句有兩式,其例為: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
古典文學知識 2022年3期2022-06-07
- “賦家”稱謂谫論
為線索,討論了“賦家”社會身份或曰政治身份的變遷,并借此窺察賦的創(chuàng)作問題。其實,退一步看,單純意義上的“賦家”稱謂,也涵攝著賦體源流、創(chuàng)作觀念、詩賦之別等重要命題。為何辭賦作品產(chǎn)生很早,而作家稱謂的使用卻很晚才出現(xiàn)?為何“辭人”稱謂在很長一段時間流傳比“賦家”更為廣泛?為何稱辭賦作者為“賦家”,而不是“賦人”?“賦家”稱謂到底意味著什么,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一 由“辭人”到“賦家”辭賦作家之稱謂,最早當追溯到揚雄自“詩人”析出的“辭人”。《法言·吾子》云:
中國韻文學刊 2022年4期2022-02-09
- 漢賦建德:文本與傳統(tǒng)
顯隱與變遷,既與賦家身份以及古之師保制度有潛在關(guān)聯(lián),又呈示出從《詩》之風雅向《書》之文誥的追尋,繼周旨意已從東周返彰西周,詩書呈像在賦域的經(jīng)典化也由取義回歸文本。漢賦建德與大漢繼周漢大賦創(chuàng)作題材,西漢大賦多在“游獵”(畋獵)與“郊祀”兩類,東漢賦家除了這兩類外,又增益了“京都”題材,其對“天子禮儀”的展示尤為全面,乃至蕭統(tǒng)編纂《文選》,以首“賦”并首“京都”為標志。(1)參見許結(jié):《〈文選〉“賦篇”批評三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
江海學刊 2022年1期2022-02-03
- 兩漢之際的外戚政治與賦學轉(zhuǎn)捩
戚政治籠罩一時,賦家大多與之有所關(guān)聯(lián)。《文心雕龍·程器》:“揚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篤之請求無厭,班固諂竇以作威,馬融黨梁而黷貨?!盵1](P719)劉勰論文人之疵,以黨于外戚批評班固、馬融;馮衍、杜篤也曾投靠陰氏、馬氏。至于揚雄“少算”,范文瀾注引《漢書·揚雄傳》有關(guān)揚雄家貧的記載曰:“彥和謂其少算,豈指是與?”又引《顏氏家訓》曰:“揚雄德敗《美新》。”[1](P721)尚兩存其說。陸侃如、牟世金則直接指出:“少算即諷其《美新》之失?!盵2](
齊魯學刊 2021年1期2021-12-31
- 漢賦 “ 鋪寫敘物 ” 的文學思理與文化精神
空間意識, “ 賦家閎衍鉅麗之體,楚《騷》《遠游》等作已然,司馬、班、楊尤尚此 ”[6]卷七,7。漢大賦在描繪宇宙的廣度和深度上追求極致的 “ 閎侈巨衍 ” ,對 “ 物 ” 的容納顯示了相當?shù)奈捏w優(yōu)勢,以文辭的視覺觀感將東南西北、天地上下的物類匯聚,多角度、全方位描寫展現(xiàn)包羅萬象的宇宙圖景。大賦體制構(gòu)筑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獨厚的窮極 “ 寫物 ” 功能,用 “ 苞括 ” 的鋪陳手法,從都邑之雄闊,到宮殿之奇美,從經(jīng)濟之繁茂,到民俗之雜彩, “ 取天地百神之奇
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12-28
- 漢賦對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影響
實上從側(cè)面反映了賦家創(chuàng)作獨標新穎的現(xiàn)實需求。據(jù)我們統(tǒng)計,全漢賦約8萬余字①,其中單音詞3 585個,雙音詞12 735個,雙音詞是單音詞的3.5倍多,數(shù)量令人吃驚。因為先秦文獻如《尚書》《詩經(jīng)》《論語》《左傳》《墨子》《孟子》《莊子》《商君書》《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沒有任何文獻單音詞、雙音詞的數(shù)量超過漢賦,并且復音詞(含雙音詞)的數(shù)量都在2 000以下②。同時代的《史記》57萬余字,但其復音詞只有3 000個③。即使通常認為復音化程度很高的東漢
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12-28
- 童子—壯夫論:揚雄賦家身份建構(gòu)的得失評議*
,漢代,亦是中國賦家身份得到初始歷史建構(gòu)的時代。揚雄是那個時代對賦家身份建構(gòu)做了大量工作的賦文學家和思想家。本文只對他在這方面工作的一個小的內(nèi)容進行討論,具體地講,就是討論揚雄的“童子—壯夫論”。揚雄在這一理論中認為,漢大賦作家在本質(zhì)上是心理不成熟的兒童,因為,他們的大賦創(chuàng)作活動類似于兒童樂在雕篆蟲書和刻符中的游戲行為。漢代大賦作家被界定成為由賦文學之快感和美感而生成的主體,在那時的國家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賦家因此沒有什么值得認可的存在價值,對于志在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1期2021-11-29
- 兩漢:中國古代自然審美之自覺期
——以漢賦為中心
藝文志》,當時有賦家37人,賦作369篇。馬積高認為,兩漢賦文今存全篇者當為150篇②。費振剛等輯校的《全漢賦》收兩漢賦文連篇及名者凡296篇。嚴格意義上的純粹自然審美經(jīng)驗沒有必要留下任何物化之跡,因而也是不可追溯、研究的,有間接證據(jù)的自然審美經(jīng)驗均為純自然審美經(jīng)驗之拓展性記錄與改造,比如圖像與詩文相關(guān)材料。詩歌,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與自然審美經(jīng)驗高度相關(guān),自《詩經(jīng)》以來,歷代詩人慣于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然而,旨在自我表達的抒情詩詞在言及自然時往往極為克制與
文藝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6
- 漢賦“酒”意與漢魏酒神精神
活領(lǐng)域,漢賦也以賦家之心,文筆恢宏地記錄鋪展了酒在漢代的真實形態(tài)。漢代宗廟祭祀和節(jié)慶民俗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如張衡《南都賦》提到每一個季節(jié)都要舉行祭祀大典,酒也毫無疑問地成為其中的重要道具,《東京賦》更為明確地敘述了祭酒所具有的讓神仙沉醉、降福民間的功能。及其乣宗綏族,禴祠蒸嘗。以速遠朋,嘉賓是將。(張衡《南都賦》)于是春秋改節(jié),四時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躬追養(yǎng)于廟祧,奉蒸嘗與禴祠……靈祖皇考,來顧來饗。神具醉止,降福穰穰。(張衡《東京賦》)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1年1期2021-11-26
- 漢代京都賦用韻演變考論
等一大批漢代京都賦家。學界有關(guān)漢代京都賦的研究成果頗豐,涉及京都賦與京都文化、賦家及作品、文體學研究等多個方面,但對漢代京都賦用韻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古人對賦韻的關(guān)注始于魏晉時期,繼而唐代科舉試賦、律賦漸興,用韻趨嚴,至宋人鄭起潛著《聲律關(guān)鍵》專論八韻賦之押韻,清人王之績《鐵立文起》亦“論賦韻”。近現(xiàn)代學者關(guān)于賦韻多有論述,如:古層冰《漢賦韻箋》[1],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2]46-47,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3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2021-11-05
- 漢大賦的藝術(shù)特征及其文學史價值
微觀并重。此外,賦家在寫物時,一方面以鋪陳羅列的形式呈現(xiàn)事物,另一方面用譬喻和揚厲等手法增奇壯勢。戰(zhàn)國時期宋玉的《風賦》便是大賦以“鋪張揚厲”之法寫物的先聲,從戰(zhàn)國到漢代,鋪陳的創(chuàng)作體制又有了新的變化,漢代賦家“變本加厲”地發(fā)揮了辭賦的鋪陳形制。孟郊詩云“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贈鄭夫子魴》)。陸機文論云“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文賦》)。賦家的“鋪陳連類”之法,既是作者對世界萬物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知和把握的表現(xiàn),又是作者對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2021-01-16
- 春秋賦詩與西漢賦家群體活動的文學意義及特征演變
,春秋賦詩與西漢賦家群體活動極具代表性,雖然與后世文人群體性活動有所區(qū)別,但在此類活動中,由于有詩、賦、賦詩者、賦家的參與,其性質(zhì)也具有文學性的一面。盡管前者以用詩為主,后者以作賦為主,活動中采用了不同的文體及對文體運用的方式不同,但在用詩、作賦的過程中都展現(xiàn)了獨有的文學意義,以及從用詩向作賦活動的轉(zhuǎn)變中特征演變鮮明。本文擬在群體性視閾下,抉發(fā)春秋賦詩活動的詩學意義與西漢賦家群體活動的賦學意義,以及對比兩類活動所呈現(xiàn)的不同特征,從而對早期詩學活動與賦學活動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2020-12-20
- 在似與不似之間
——林聯(lián)桂的館閣擬體賦研究及其審美傾向
林聯(lián)桂對清代館閣賦家擬體賦作的收錄與評析情況,探究其對館閣擬體賦的審美傾向,了解清代館閣賦家創(chuàng)作擬體賦時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精妙把控。一、林聯(lián)桂及擬體賦清代是繼唐宋以后又一個將律賦作為一種考試文體的朝代。清代科舉考試的最高規(guī)格為殿試,殿試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殿試傳臚三日后舉行朝考,其前列者入選庶吉士進入翰林院。進入翰林院是清代士子讀書考試的奮斗目標,翰林院中考試的賦即為館閣賦。賦既是清代士子為進翰林院參加朝考的一門重要科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0年3期2020-12-20
- 漢魏六朝辭賦中的內(nèi)省之美
、酷暑、寒雪等,賦家也省察是否是“政治失中而違節(jié)”(《旱云賦》),是否“將損性而傷神”(《大暑賦》),是否會令“黔首之為魚”(《苦雨賦》),皆由一己煩、愁、憂、畏的情緒推而廣之、及于他人。對現(xiàn)實事件,賦家亦多有檢省。如針對皇家苑囿畋獵,則警之以淫逸;遷都建邑,則節(jié)之以禮制;修筑宮室,則戒之以奢靡;籍田勸農(nóng),則褒之以固本……這些既構(gòu)成了現(xiàn)實事件與社會道德互相闡釋的關(guān)系,也與賦家內(nèi)在的理念世界有著深刻的精神性關(guān)系。對一己內(nèi)心的坦承“內(nèi)省是外在的可感的物質(zhì)世界與
博覽群書 2020年9期2020-09-27
- 略論敦煌俗賦人物形象塑造
創(chuàng)作,其目的在于賦家為使文章更貼近底層民眾生活。同時,敦煌俗賦的主要創(chuàng)作群體為底層文人。因而在敦煌俗賦中賦家借人物之口所言,皆語言質(zhì)俗。如《韓朋賦》中,貞夫作為一個“明顯絕華,刑(形)容窈窕,天下更無”[3]364的女子,被宋王所覬覦,宋王派出梁伯作為使者去將貞夫騙至宋國。貞夫?qū)ι祥T的使者并不信任,因而她說道:“新婦昨夜夢惡,文文莫莫。見一黃蛇,皎(絞)妾床腳。三鳥并飛,兩鳥相博(搏)。一鳥頭破齒落,毛下分分(紛紛),血流落落。馬蹄踏踏,諸臣赫赫。上下不見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20年3期2020-06-08
- 無逸圖·賦:對一個文學傳統(tǒng)的探尋
⑤略引數(shù)語,已見賦家書寫之大義:其一,周公作《無逸》,乃“進艱難之藥石,攻耽樂之癰疽”,確立了反淫尚儉、勤民建德的思想主旨。其二,宋璟進《無逸圖》于玄宗,在“出入起居,莫不觀省”,起警戒之意。據(jù)史載,宋璟開元間代姚崇為相,以犯顏直諫為玄宗敬憚,《舊唐書·宋璟傳》稱其“耿介有大節(jié),博學,工于文翰”,曾于開元七年上言“夫儉,德之恭;侈,惡之大”⑥;《新唐書·宋璟傳》記述“中宗嘉其直,令兼諫議大夫、內(nèi)供奉,仗下與言得失”⑦。由此可知宋璟進《無逸圖》與其曾任“諫職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01-11
- 班固賦家身份建構(gòu)思想的得失評議
10068)建構(gòu)賦家身份是漢代一代人的努力,班固的工作在其中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是漢代賦家身份建構(gòu)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其所賦予賦家的存在本質(zhì)、歷史命運和此在持征,本身頗有歷史言述和文學概括雙重質(zhì)感,對中國后來的賦學更是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span id="syggg00" class="hl">賦家”一詞自司馬相如在《答盛覽問作賦》一文中首次使用之后,賦學中人就一直用來稱謂賦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體。在古人的認知中,賦體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不是先驗的存在者,而是在賦體文學史的時空中被后天建構(gòu)起來的。從現(xiàn)存古代文獻看,在賦體文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2020-01-09
- 賦集選本與漢賦的經(jīng)典化
集選本通過對漢代賦家、賦作的擇選與次類,寄寓著編者的喜好與批評,在某種程度上日漸凸顯出漢代賦家的聲望與地位。選者在序跋、凡例中對賦窮流溯源的辨析、賦篇功用的重視、結(jié)構(gòu)長短的考量等批評內(nèi)容,是從文體的角度對漢賦進行的清理或褒揚。而各家選本對所選賦篇注釋與評點的處理,均愛憎有之,或增益舊說,或自出己意,或啟發(fā)而已。隨著選本活動的傳播,漢代賦家賦作隨之彰顯或淹沒。然選本之于漢賦經(jīng)典化的助推之功,當屬確論。明清時期;賦集選本;漢賦;經(jīng)典化選本是文學傳播的重要媒介,
天中學刊 2020年4期2020-01-09
- 漢賦與絲路文化:漢賦胡人書寫及其意義
,從而激發(fā)了漢代賦家“以奇為美的審美傾向和豐富大膽的文學想象力”。[8]因此,他們對胡人的形貌特點、生活技能和文化技藝似乎更為關(guān)注,并將他們寫入賦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漢賦的表現(xiàn)范圍,賦予其絲路文化特征的時代印記。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漢代賦家對胡人有了進一步了解,漢賦的胡人書寫視角也相應(yīng)地發(fā)生了變化。(一)模糊性、輪廓化的側(cè)面描寫從今存漢賦來看,諸如揚雄的《長楊賦》、班彪的《北征賦》和杜篤的《論都賦》等西漢后期和東漢早期賦作,多從側(cè)面描寫胡人形象,使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12-09
- 兩漢時期的辭賦概況
好辭賦,這個時期賦家更多在藩國活動。到漢武帝時,他很喜歡辭賦,并且自己也是作賦高手,他的《悼李夫人賦》就寫得情真意切。武帝曾安車蒲輪征枚乘,枚乘雖死于進京途中,但是其庶子枚皋卻因此入宮為郎。另一個大賦家司馬相如寫了《子虛賦》,被武帝偶然讀到,大為贊賞,然后被狗監(jiān)楊得意推薦,自此平步青云,深得武帝喜歡。有意思的是,武帝身邊這兩位賦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截然不同,枚皋寫得快,受詔輒成,但是欠工,司馬相如精雕細琢,雖無捷才,但是質(zhì)量更高,“馬工枚速”即是形容此二人。所謂“
對聯(lián) 2019年6期2019-11-12
- 賦的補續(xù)與超越
、“奧博詳實,極賦家之能事”(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張賦層次清整,先繪飾大海聲勢,繼描述海中奇魚,又形容海上美景,再束以想象與玄理,以海上神山之景,狀神奇之象以喻流心物外而“化靜自清”的境界。這也牽涉到第二點,即兩賦皆以“奧博詳實”為賦,自隸于魏晉時代征實之文風,然何以顧愷之謂其“超玄虛”的同時,又責其“不道鹽”之失,而張氏復補足“漉沙構(gòu)白”四句以應(yīng)對,這又說明賦家模仿前賢又欲超越的寫作心態(tài),落實到物態(tài)描寫方面,也常是具體而微的。另一則是南宋人孫
古典文學知識 2019年4期2019-08-06
- 賦“象”三觀
風采”,才學源自賦家,風采見之賦文,所以觀賦奧妙,要在賦之風采呈現(xiàn)的“象”。清人張惠言《七十家賦鈔目錄序》以“言”之本說“賦”,認為:言,象也,象必有所寓。其在物之變化:天之漻漻,地之囂囂;日出月入,一幽一昭;山川之崔蜀杳伏,畏佳林木,振硪溪谷;風云霧霿,霆震寒暑;雨則為雪,霜則為露;生殺之代,新而嬗故;鳥獸與魚,草木之華,蟲走蟻趨;陵變谷易,震動薄蝕;人事老少,生死傾植;禮樂戰(zhàn)斗,號令之紀;悲愁勞苦,忠臣孝子;羈士寡婦,愉佚愕駭。有動于中,久而不去,然后
古典文學知識 2019年3期2019-06-17
- 漢大賦動植物名物鋪寫探究
越來越趨同,說明賦家創(chuàng)作時在主觀意愿上是刻意追求字形整飭的,而賦家多為小學家和經(jīng)學家的文字學識,都為賦家創(chuàng)作時的肆意鋪陳提供了條件。辭賦名物鋪寫的同旁連綴,除了賦家創(chuàng)作時的刻意追求,還與中國文字的特質(zhì)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形聲字占了很大的比重,形聲字稱山則多從山旁,言樹木則多從木旁,稱鳥則多從鳥旁等,這種“義符類化現(xiàn)象”,為賦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讓他們可以在眾多的同旁字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稱名的字來排列組合,所以這種同旁連綴的傾向是遵循和利用
中國韻文學刊 2019年2期2019-05-23
- 漢代文士的生命訴求在漢賦中的體現(xiàn)
——神仙觀念
遍覽漢賦會發(fā)現(xiàn),賦家對于神仙創(chuàng)作的追捧,并非單純地想求得長生,他們與帝王的求仙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帝王追求長生成仙,而賦家則更多地關(guān)注治家、治國,即便這也是通過神仙來表現(xiàn),賦家一直保持著冷靜而清醒的頭腦。甚至他們關(guān)注求仙的目的也是為了在創(chuàng)作中反映或證明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與丑陋。無奈而又執(zhí)著的漢代文人,始終都在作品中以求仙及對理想仙境的描寫表達自身的悲哀和不遇之嘆。一、現(xiàn)實與理想的乖背,文士心志的吐納漢代的賦家處于一個雙重的社會背景之下,郁郁而不得其用。那么他們必將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19年2期2019-02-22
- 《豳風圖賦》與“古詩之流”
,則見載于后世的賦家創(chuàng)作,其中頗有以題“圖”的方式呈現(xiàn),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豳風圖賦》。據(jù)馬積高主編《歷代辭賦總匯》的收集,清人有律體《豳風圖賦》五篇,分別是彭邦疇(以“七月之詩,風化所由”為韻)、楊棨(以“所其無逸,乃亦有秋”為韻)、錢福昌(以“周公陳王業(yè)之艱難”為韻)、趙新(以“先知稼穡艱難”為韻)、浦曰楷(僅存摘句)的作品。為說明問題,先錄幾則賦文如次:萬古農(nóng)桑之計,七篇衣食之謀?!磽]灑兮淋漓,畫工克絢;信謀猷之具備,穡事維艱。方今圣天子萬幾兢
古典文學知識 2019年1期2019-02-01
- 名山記憶與辭賦書寫
山水暢情的傳統(tǒng),賦家一則以“體國經(jīng)野”的心胸關(guān)注軍國大事,一則又以“隨物賦形”的體性對大千世界有著具體而微的鋪陳描繪,于是山水賦成歷代賦家創(chuàng)作的一大宗。在山水賦中,山類或為賦家更多關(guān)注,這不僅在于中國古代的山岳文化氣象,也與孔子的“仁者樂山”之仁德觀有密切聯(lián)系。至于山水賦與山水詩的區(qū)分,還是借用劉熙載的話“賦起于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斯于千態(tài)萬狀,層見疊出者,吐無不暢,暢無或竭”(《藝概·賦概》),賦的“感發(fā)”與詩不同,有著獨特的法則與呈現(xiàn),
古典文學知識 2018年5期2018-09-28
- 論漢賦作家的地理分布
的分布,分析影響賦家分布的各項因素,從而為文學地理學研究提供借鑒。一、漢賦作家的地理分布本文中對漢賦作家的統(tǒng)計主要參照的是費振剛先生編的《全漢賦》,共收錄作家82人,其中1人佚名,8人籍貫不詳,可以列入統(tǒng)計的作家共73人,加上班固《漢書·藝文志》、范曄《后漢書·文苑傳》、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錢大昭《補續(xù)漢書藝文志》、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等書,①統(tǒng)計出出生地可考的漢賦作家有32人。籍貫主要依據(jù)的是錢仲聯(lián)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大辭典》和魏嵩山主編的《中國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3期2018-06-27
- 漢大賦的“見小”
大賦而言,以彰顯賦家的大胸襟與大書寫。這也構(gòu)建了歷代評漢賦“以大為美”的傳統(tǒng),其中最典型的是聞一多,他認為:“《上林賦》是司馬相如所獨創(chuàng),它的境界極大?!泊蟊孛溃涿罒o以名之,此太白‘白發(fā)三千丈一句所以受評點家的密圈了。后來的《兩京》《三都》諸賦,無非仿自《上林》《子虛》,由此可知在當時的人懂得大就是美,所以那些大賦還能受到稱賞?!本売谡Z言鋪張的特色撐起大的空間與境界,聞氏連帶論及屈原《天問》的“大”,是“筆調(diào)變化也極盡其美”,枚乘《七發(fā)》“同樣是寫大
古典文學知識 2018年2期2018-03-31
- 漢代賦家倡優(yōu)論商榷
100081漢代賦家倡優(yōu)論商榷李光先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漢代賦家倡優(yōu)論是由于沒有從本質(zhì)上去認識賦家及倡優(yōu)而導致的誤解。本文采用比較及統(tǒng)計的方法區(qū)別漢代賦家及倡優(yōu)的不同,從本質(zhì)上區(qū)分二者。倡優(yōu)的本質(zhì)是從事歌舞、戲謔的藝人;漢代賦家本質(zhì)是一群包含從帝王到平民多樣身份的才人。從政治地位而言,漢代賦家其中包括至高無上的天子,有服侍皇帝的郎官,有各類大夫,有王侯,有執(zhí)掌州縣的太守,縣令,有各級屬官屬吏,也有鄉(xiāng)官平民,有的賦家即使是平民也享受著特殊尊榮。漢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年2期2017-04-27
- 賦可稱人亦罪人
從地位漸次衰落,賦家的榮耀盛景不再,賦作為“一代文學之勝”已成歷史,于是作為一體而匯入浩蕩之文學洪流。但是,賦之于文家創(chuàng)作的“品牌”意識,卻久久傳響,余音未絕,其以賦“稱人”與被“稱”,“罪人”與被“罪”,又成文學史上一獨特現(xiàn)象,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突出。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錄一則有關(guān)袁宏寫《東征賦》的故事:“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勛業(yè)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
古典文學知識 2016年6期2017-01-09
- 申年說猴賦
象中的喻意。所以賦家賦物,無論植物還是動物,無不擬人而示喻,這也是古代賦論家反復強調(diào)的“比興”入“賦”的原因。再看《王孫賦》寫猴而喻人的點化語,在繼“羌難得而縷”后所言的“同甘苦于人類,好哺糟而啜醨”。這又延續(xù)了《莊子》中“吳王射狙”的故事,說的是該猴雖因“巧”而脫“圍”,卻因耽于人類“醉酒”的惡習,被“縻羈”而失去了自由。這就是賦的最后一節(jié)文字:“乃設(shè)酒于其側(cè),競爭飲而馳。陋以迷醉,朦眠睡而無知。暫挐鬃以縛,遂纓絡(luò)以縻羈。歸鎖系于庭廄,觀者吸呷而忘疲?!?/div>
古典文學知識 2016年3期2016-07-16
- 漢代賦家迷狂狀態(tài)下的大賦創(chuàng)作
的藝術(shù)殿堂。漢代賦家在進行大賦創(chuàng)作時,亦處于這樣一種迷狂狀態(tài)。前人對此未有觀照,本文擬從創(chuàng)作心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以期有所創(chuàng)獲。一、創(chuàng)作中的迷狂狀態(tài)有關(guān)漢代賦家創(chuàng)作狀態(tài)與心理境況的史料甚為少見,保存于《西京雜記》卷二“百日成賦”條司馬相如“答盛覽問作賦”之事跡就顯得彌足珍貴。其文曰:“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guān),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而后成?!盵2]寥寥數(shù)語將司馬相如創(chuàng)作《子虛》《上林》時恍若出六極之外、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2016-04-13
- 西經(jīng)東史:漢賦演進之學術(shù)思考
史記》《漢書》中賦家傳記以載錄賦體創(chuàng)作文本之例,同樣體現(xiàn)于史傳中評述賦體之功用而衡之以經(jīng)學,特別是當時被經(jīng)學化了的《詩》三百篇。綰合這二者最典型的就是司馬遷的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方面,司馬遷在傳記中敘述了相如創(chuàng)作 《子虛賦》《上林賦》(天子游獵之賦)《大人賦》“三驚漢主”的史實①按:唐初蜀郡相如縣令陳子良 《祭司馬相如文》以“彈琴而感文君,誦賦而驚漢主”概括其人生建樹。有關(guān)“三驚漢主”之原由,詳參拙文 《誦賦而驚漢主——司馬相如與漢宮廷賦考述》,《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2015-12-17
- 漢大賦“勸百諷一”成因考論
明晰的認識。一、賦家身份的原因漢初賦家一般都保留了戰(zhàn)國游士的風氣,因此反映到賦的創(chuàng)作上便是表現(xiàn)了鋪排藻艷的文風與雄奇矯健的情感。其中最突出的賦家是枚乘,他的《七發(fā)》在內(nèi)容上包容豐富,在描寫上刻畫盡形,在情態(tài)上剛朗明健,這些都與戰(zhàn)國游士有著一脈相關(guān)的氣息。這時的游士遨游于帝王諸侯之間,意氣相投則留,喜好不合則去,頗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氣象。但是經(jīng)過景帝七國之亂后,諸侯的勢力開始衰弱。到了武帝時期,淮南王叛亂平定以后,通過“推恩”的方式,將藩王諸侯的封地逐漸削減,文藝評論 2015年8期2015-09-29
- 詞章與經(jīng)義
騷宗漢傾向》又從賦家與作品昭示賦史變遷的問題,雖或偏重文獻考訂,或偏重理論批評,然所呈新思,于賦學研究均有獻益。摘要:在中國古代賦學批評史上,自漢人以《詩》之“諷諫”評判賦的內(nèi)容與思想,批評“虛詞濫說”,明確提出“賦者,古詩之流”,詞章與經(jīng)義的矛盾始終充斥于中,成為既提升賦的思想價值,又貶抑了賦的藝術(shù)價值的理論“夢魘”。從“經(jīng)”與“賦”的本原意義與引述方式著眼,通過“賦者”的生存環(huán)境與地位探尋其間的關(guān)聯(lián),且以唐、宋以降之“考賦”為個案,從中反思賦體文學依附社會科學 2015年5期2015-07-25
- 論漢賦中鳥意象的構(gòu)建
不解之緣。不少漢賦家將文學作品與鳥聯(lián)系起來,構(gòu)建了許多意蘊深遠、內(nèi)涵豐富的鳥意象。各類鳥意象的構(gòu)建寄寓著作者高潔脫俗之質(zhì)、悲憤不遇之嘆、人生困惑之慨以及英雄本色之蘊等寓意,成為漢賦文學的一大特色。漢賦;鳥意象;內(nèi)蘊意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漢代賦作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意象,其中鳥意象的構(gòu)建較廣泛。作者將鳥類寫入客觀的作品中,不僅細致地刻畫描寫其外部特征,描繪出其內(nèi)在特點,而且融入了賦家自身的生活以及對生活的感受,藉以表達自己的主觀精神。鳥意象具有一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期2015-03-29
- 漢代政制中的賦家身份辨析——以《兩都賦序》“言語侍從之臣”為中心
亟待方家解疑:即賦家為“言語侍從之臣”的政治身份與此身份之下的政治活動。先錄班固《兩都賦序》如下: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蔽舫煽禌]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nèi)設(shè)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xié)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yè)。是以眾庶悅豫,福應(yīng)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于郊廟。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為年紀。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襃、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6期2015-03-21
- 逸樂、軍訓、禮儀:三維度下漢代畋獵賦的題旨觀照
的逸樂性質(zhì)畋獵,賦家多持批判態(tài)度而加以諷諫;對于戰(zhàn)備需要的軍訓性質(zhì)畋獵,賦家強調(diào)克服弊端,減少負面影響,總體上持肯定態(tài)度;對于符合儒家規(guī)范的禮儀性質(zhì)畋獵,賦家持贊賞態(tài)度,并不吝頌美之詞。漢代畋獵很少為單一屬性,多兼有兩種或三種屬性,呈現(xiàn)出復雜狀態(tài),其具體偏重則隨時代變遷而轉(zhuǎn)移。這導致漢代賦家對畋獵這一題材多采用正反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處理,努力興畋獵禮儀、軍訓屬性之利,除畋獵逸樂屬性之弊,在鋪陳夸飾畋獵壯麗之美、肯定畋獵實用價值和象征意義的基礎(chǔ)上就畋獵逸樂之弊加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6期2015-03-02
- 先秦兩漢諸子賦論的時代轉(zhuǎn)換與文學意義
的成分大大減少、賦家對政治的關(guān)注度大大下降兩種文學傾向,“寫實”色彩濃厚,文學性相應(yīng)增強。無論是“賦志”還是“賦心”“賦神”,除了具有文學性,還蘊含著賦家寄予文學的政治理想與現(xiàn)實關(guān)懷之情,既有賦家“抒下情而通諷諭”的人文情感,也有“宣上德而盡忠孝”的社會關(guān)懷。賦志;賦心;賦神;時代轉(zhuǎn)換集部出于諸子,故余嘉錫稱“秦漢諸子即后世之文集”。先秦兩漢諸子著作,即為后世文學理論的淵藪。以賦論為例,先秦兩漢諸子著作,皆有文獻記載。結(jié)合諸子賦作看,這個時期的賦論,既有前學術(shù)論壇 2015年8期2015-02-25
- 漢代獻賦風尚盛行原因新論
的機會,其中包括賦家者流。《漢書·藝文志》載“《淮南王賦》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由此足見淮南王對辭賦的喜愛,以及由此而在諸侯國內(nèi)形成的群臣獻賦之風。梁孝王亦招納了許多擅賦之人①班固《漢書·枚乘傳》謂“復游梁,梁客皆善屬辭賦”。,《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游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莊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游士居數(shù)歲,乃著子虛之賦[8]2999。梁孝王不但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2015-02-10
- 建安詠物賦略論
時間相對較短,但賦家眾多,創(chuàng)作頗豐,據(jù)劉知漸先生《建安文學編年史》所附《建安作家詩文總目》統(tǒng)計,建安作家中有賦傳世的共計18家,作品184篇。從這些作品的總體文學價值來看,最能體現(xiàn)建安文學特色的則應(yīng)該是詠物賦。建安詠物賦在漢代辭賦創(chuàng)作的影響下,融合獨特的時代文化風貌,在題材選取、內(nèi)容表達乃至藝術(shù)特色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對建安詠物賦進行分析論述,以把握其獨特的文學風貌。一、建安詠物賦文本分析根據(jù)嚴可均《全后漢文》、《全三國文》統(tǒng)計,建安時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4年4期2014-05-23
- 論漢賦章句與修辭藝術(shù)
漢賦創(chuàng)作修辭探源賦家創(chuàng)作經(jīng)營位置,書寫情志,最突出的就是修辭特征,所謂“刻形鏤法”、“蔚似雕畫”,皆源自“崇盛麗辭”。晉人葛洪以漢大賦創(chuàng)作為主,比較詩、賦而陳論云:《毛詩》者,華彩之辭也,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穢博富也?!舴蚓阏搶m室,而奚斯、路寢之頌,何如王生之賦《靈光》乎!同說游獵,而叔畋、盧鈴之詩,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并美祭祀,而《清廟》、《云漢》之辭,何如郭氏《南郊》之艷乎!等稱征伐,而《出軍(車)》、《六月》之作,中國韻文學刊 2013年1期2013-11-14
- 漢賦主題與漢代《詩經(jīng)》學
的表述,就是兩漢賦家對漢賦這一基本創(chuàng)作精神的具體體認。因此,漢賦創(chuàng)作,打上了鮮明的漢代《詩經(jīng)》學的烙印。徐師曾云:“《上林》、《甘泉》,極其鋪張,而終歸于諷諫,而風之義未泯;《兩都》等賦,極其炫曜,終折以法度, 而雅頌之義未泯;《長門》、《自悼》等,緣情發(fā)義,托物興詞,咸有和平從容之意,而比興之義未泯”(《文體明辨序說·賦》)。從漢賦創(chuàng)作情況看,漢代《詩經(jīng)》學對漢賦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漢賦表現(xiàn)的主題、漢賦采用的題材、漢賦的寫作技法,都無不體現(xiàn)著與漢代《詩經(jīng)》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3年6期2013-04-07
- 從抒情寄意到述行序志——淺析漢代抒情言志賦的意義轉(zhuǎn)換
大賦表現(xiàn)的是漢代賦家的才情,那么“述行序志”的抒情言志賦展示的則是他們的心情。而且頗有意味的是,漢代的大賦作者在寫作煌煌大賦之余無一例外地用短章小制或抒情或言志或述行,表達著他們在制度和規(guī)范下的喜怒與哀樂。概而言之,即是“士不遇”主題。在這基本母題之下,賦家抒懷言志書寫自身之不遇,這也使得抒情言志賦成為漢賦中藝術(shù)價值最高、傳誦時間最久的一類賦作。然而當我們沿著這條線索逐一探尋時,會發(fā)現(xiàn)賦家對“士不遇”主題的吟詠多因賦家思想、經(jīng)歷、性情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一些階段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7期2012-04-13
- 群書蘊藉胸中久 一劍十年磨在手 ——評《歷代賦評注》
鑒賞辭典》(選錄賦家200人,賦作276篇)、畢萬忱等《中國歷代賦選》(四卷本,評注賦家126人、賦作197篇,180萬字)、曲德來等主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六卷本,評注賦家209人、賦作366篇,295萬字)諸多重量級賦注本之后,迄今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巨著。據(jù)《歷代賦評注》后記所載,為了完成這一宏業(yè),趙逵夫等先生早在1992年就已經(jīng)著手部署,直至2010年方才出版,歷時十八年,終于成就。古人以“十年磨一劍”體現(xiàn)一種恒久堅韌的精神,而此書中國文學研究 2011年1期2011-11-19
- 漢賦、經(jīng)學與文學自覺
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于內(nèi),不可得而傳?!边@段話有兩個要點,一是“麗”,美麗的語言;一是“巨”,宏大的世界。后人遂把漢代散體賦的這一審美特點概括為“巨麗”之美。這種“巨麗”之美在描寫對象的廣度上使后世無法超越。與之相伴的還有句式多變,詞匯豐富,辭采華美,注重比喻、排比、對偶,講究聲韻等等。對于漢代散體大賦的“巨麗”之美,現(xiàn)代學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例如有人說“人對客觀世界的征服,這才是漢代藝術(shù)的真正主題”;[2](P78)“漢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11期2011-08-15
- 六朝抒情小賦美學品格的得與失
也出現(xiàn)了。當時,賦家們摒棄了漢大賦中占主導地位的群體意識,代之以強烈的個體情感。抒情小賦蘊含有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如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對人生進取精神的追求,對草木禽族、風花雪月的吟賞,對世事滄桑、人生榮辱的反思;以及仕途不暢、壯志難酬的苦悶,悼亡嘆逝、感嘆人生的傷感,高蹈遺世、遁入山林的逸趣,憤世嫉俗、抨擊世風的激憤;還有鄉(xiāng)關(guān)之思,亡國之痛,離亂之嘆,感別之怨等等。它們從各個角度真實地反映六朝文人的精神風貌,并展示了個體生命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的不同狀態(tài)。一、濃郁的名作欣賞 2011年14期2011-08-15
- 唐太宗與貞觀賦壇
考者且留下賦作的賦家有近二十位,辭賦四十余篇,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君臣辭賦創(chuàng)作的盛況,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以唐太宗為首的宮廷賦家,無論從體式還是內(nèi)容上,既有對前代賦,包括兩漢大賦的揚棄,又有對六朝抒情小賦的繼承和革新,顯示出獨特的風貌。其產(chǎn)生的根源固然由于文體自身的發(fā)展,還取決于唐太宗這一代英主的賦學認識。強調(diào)實用,重視賦的諷喻和教化作用,反對文體浮華,這是唐太宗對賦的最基本認識。《貞觀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記載貞觀初,太宗對房玄齡說:“比見前、后漢史載錄揚名作欣賞 2010年20期2010-08-15
- 從賦序看賦家對感物興思現(xiàn)象的認識
007)從賦序看賦家對感物興思現(xiàn)象的認識劉偉生(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株洲 412007)賦序是了解賦家創(chuàng)作過程的重要材料。在大多數(shù)的賦序里,賦家們喜歡言及“感而作賦”的問題。有些賦序還對感物興思的原理與過程作了具體的分析和描述;感物興思的發(fā)展有賴于形象思維的支撐。賦體體物以客觀描寫為主,對感物意識與理論的發(fā)展有著促動作用。賦序;賦學批評;《歷代賦匯》;感物興思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主客交互的過程,他們的寫作狀態(tài)除了與作家本身的習性及才力有關(guān)外,還會因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1期2010-08-15
- 辭賦漫談
還做不到。例如有賦家頌造船的工人和技術(shù)人員立志“興船報國”,船竟可以“興”,實聞所未聞。又謂他們“奮蹄人生路”,或是想將這些工人和技術(shù)人員比作駿馬,但豬、牛、羊也有蹄啊,讓讀者搞不清楚這作者是在罵還是在頌。又有賦家日:“過早斷裂者,張良之良種也;周而復始者,劉邦之邦本也?!绷挤N而能“斷裂”,不免令人想象張良的良種長而且堅挺(不知是何物種);因為對油菜籽那樣的細圓,不能說斷裂,只能說碎裂。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边@里說得很清楚了,文史雜志 2009年4期2009-09-02
- 漢代人眼中的辭賦觀
收到任何的成果。賦家之諷,緣自帝王奢靡。而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帝王對此頗有褒揚之辭,如《漢書?嚴主吾丘父徐嚴終王賈傳》記載漢宣帝曰:“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辟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wèi),今世俗猶皆以此虞說耳目。辭賦比之,尚有仁義諷喻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于倡優(yōu)博弈遠矣?!倍?、關(guān)于辭賦起源的觀點:關(guān)于賦的起源在漢代有不同的說法。班固《兩都賦序》有言:“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文藝生活·中旬刊 2009年6期2009-01-11
- 漢代賦家迷狂狀態(tài)下的大賦創(chuàng)作